第75章 纪录片里的门道(1/2)
关谷捏着那块“松本”木牌,指腹反复摩挲着边角的毛刺——这触感太熟悉了,像小时候趴在爷爷的木工台边,看他用砂纸打磨新做的门栓,木屑飘在阳光里,爷爷总说“磨得糙点,才抓得住日子”。他猛地抬头,眼镜滑到鼻尖都没察觉:“你说你是看纪录片知道这些的?哪个台播的?我怎么从没见过?”
天宇正往茶碗里续热水,雾气模糊了他半边脸:“大概是NhK几年前的冷门片子,叫《町家的秘密》,分上中下三集,讲关西民居的门轴设计。你爷爷家那扇推拉门的‘借位开’,第三集专门拍过,说这种偏轴结构在住吉区的老房子里特别常见,是为了方便扛货的人侧身进出。”
“不可能。”关谷断然摇头,转身从书架深处翻出个积灰的硬盘,“我收集了所有NhK的建筑纪录片,根本没这一部!你说的门轴角度、木栓高度,连我爸都未必清楚——我爷爷那门的木栓,比别家高两指,说是我出生那年换的,怕我小时候够不着,特意改的高度。这细节,纪录片能拍进去?”
天宇放下茶壶,指尖在榻榻米上轻轻敲着:“或许是我记错了名字。也可能是tbS的《街角建筑》,里面有段采访住吉区老木匠的,老爷子戴顶蓝布帽,说过‘门是家的舌头,得会说话’。他演示怎么让门轴偏十五公分,说这样‘推的时候省劲,关的时候严实,像跟人打招呼’。”
关谷的手指在硬盘文件列表上顿住了。这段描述太具体了——他爷爷确实总戴蓝布帽,工具箱里常年放着块磨得发亮的木楔,说是调门轴用的“舌头”。去年整理爷爷遗物时,他还在工具箱底层发现张纸条,上面用毛笔写着“门轴偏,家道稳”,当时不明所以,此刻突然懂了什么。
“你等等。”关谷跪坐在地,翻出素描本唰唰画起来:门轴的位置、木栓的凹槽、甚至门框上那道被门沿磨出的浅痕——那是他小时候总忘记抬脚,硬生生蹭出来的。“你看这道痕,纪录片里提没提?”
天宇探头看了眼,嘴角弯了弯:“提了。说老房子的门框都有‘生长纹’,蹭得多了,木头会记下来,变成家的记号。有户人家的门框上,有道跟你这差不多的痕,是家里的小姑娘蹭了十年,后来她嫁人,临走时抱着门框哭,说‘这痕比照片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