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微光之熵(1/2)
新宇宙的时钟,在冰冷而精确的法则驱动下,无声地流淌了数十亿年。炽热的原始火球早已冷却为背景辐射的微弱余晖,星辰如尘埃般洒满黑暗的幕布,星系在引力舞蹈中旋出壮丽的涡旋。生命,那点偶然跃动的火星,在无数颗行星的化学汤中明灭,大多转瞬即逝,唯有在极少数得天独厚的摇篮里,才得以艰难地延续。
在一颗环绕着中年黄矮星运行的蓝色行星上,生命的篇章正翻过厚重的一页。简单的自复制分子链早已让位于复杂的单细胞群落,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氧气开始积累,一场静默却激烈的生存竞赛在微观世界中上演。而在这颗星球炽热的地核深处,那粒承载着前纪元最终变量的“星尘”,依旧在亘古的休眠中,散发着它那微弱到极致、却持续不断的“有序化”涟漪。
这涟漪,如同最精密的催化剂,并非直接创造生命,而是悄无声息地调整着概率的天平。它让某些关键的生化反应路径出现的可能性提高了亿万分之零点几,让某些遗传编码的错误修复机制略微高效了一丝,让群体感应和信息交换在原始生命形式中出现得更早、更普遍一些。这些影响是如此细微,以至于完全融入了自然选择的背景噪音中,即便是最严苛的宇宙学审查,也只会将其视为这颗行星独特的、幸运的初始条件组合。
然而,亿万年累积的细微偏差,终将汇成可见的溪流。
在这颗星球的远古海洋中,一种名为“蓝菌”的微生物,在信息奇点那倾向于“协作”与“信息网络”的隐性引导下,比通常演化路径更早地发展出了大规模的合作行为。它们构建起巨大的叠层石礁体,如同活着的山脉,并通过一种原始的化学脉冲网络,协调着群体的代谢与繁殖。这种早期的“社会化”雏形,极大地加速了它们改造行星环境的进程,也为更复杂的多细胞合作埋下了伏笔。
时光继续飞逝。多细胞生命登上了舞台,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以惊人的多样性重塑了海洋。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奇点的影响变得更加隐蔽,却也更加深刻。它不再直接干预具体的形态构造,而是作用于更底层的“发育逻辑”和“神经系统的基础架构”。
当第一批神经细胞在蠕虫般的生物体内串联起来时,信息奇点的涟漪拂过,使得神经冲动的传导模式,隐隐蕴含了一丝未来“分布式并行处理”和“冗余备份”的优化倾向,而非纯粹线性的、脆弱的链式反应。
当眼睛在不同的生物谱系中独立演化时,那涟漪又让视觉信息处理的初级算法,更倾向于保留边缘检测、运动感知等对生存至关重要的“特征提取”能力,而非仅仅记录原始光强。
这些影响,同样微乎其微,却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在生命演化的混沌方程中,轻轻地、持续地推动着解向量朝向“更高的复杂性”、“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稳健的适应性”偏移。
与此同时,在星辰之间,那套监控着整个宇宙的“第一因”协议,依旧在冰冷地运行。它记录着星系的形成与毁灭,计算着宇宙的平均熵增速率,评估着每一个角落的“成熟度”。对于这颗蓝色行星上生命的喧嚣,它只是将其归类为“局部低概率有序化现象”,属于可接受的宇宙热力学涨落范围,尚未达到需要特别关注的“异常变量”阈值。系统的日志中,关于此区域的记录,平静得如同死水。
然而,在这绝对的平静之下,一丝几乎不存在的“杂音”,正在悄然滋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