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451章 年的“中国科技版图”

第451章 年的“中国科技版图”(2/2)

目录

博物馆的导览系统突然推送“紧急新闻切片”:全球科技企业市值实时榜单更新。林建军看到“建军科技”稳居前三,仅次于新能源巨头和AI生态引领者,海外营收占比持续保持在40%高位。这让他想起2018年芯片禁令下的绝地反击——当美国试图用实体清单扼杀中国科技时,正是林卫国提前十年布局的光刻机草图联合上海微电子,研制出国产28纳米光刻机打破封锁,也为今日的全球研发中心网络(东南亚、欧洲、拉美)打下根基。

“科技无国界,但企业有祖国。”林建军喃喃自语,轮椅在“全球版图”展区自动悬停。全息投影展示着“建军科技”的跨国专利池分布:东南亚研发中心主攻固态电池回收技术,欧洲团队深耕氢能重卡材料,拉美实验室则聚焦热带雨林光伏制氢一体化系统。这些布局既规避了地缘政治风险,又让“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真正惠及全球产业链。

夜幕降临时分,林建军回到家中书房。电子屏上自动推送着林晓阳发来的项目简报:可控核聚变并网工程进入倒计时阶段,固态电池量产工艺包迭代至第五代,量子加密电网在西电东送工程中完成首次实战验证。老人的目光落在简报末尾不起眼的附言:“星际探测器‘建军号’火星计划进入原型机筹备阶段,2049载人登陆方案提上议程——这是您蓝图里最耀眼的星辰。”

林思国突然推门而入,手里捧着清华核物理专业的最新教材:“太爷爷,核聚变实验室的王教授说中国环流三号的‘芯部磁流体控制技术’是咱们建军科技十年前的专利延伸改进,真的吗?”少年的问题带着对家族历史的探寻渴望。

林建军轻轻点头,从抽屉深处取出泛黄的技术笔记。扉页父亲的笔迹依然清晰:“技术是天下公器。”他翻开记录着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路径的页面,看着儿子和孙子们用红笔批注的修正建议——这些痕迹证明着,系统虽然退场,但科技报国的信念早已融入血脉传承。

“思国,你看这张蓝图。”林建军调出曾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蓝图”残影,火星基地生态循环系统、月球核聚变推进器等参数若隐若现,“这些不是终点,只是起点。”他指向窗外璀璨的城市灯火,量子通信卫星在夜空划出银白色轨迹,“当年爷爷在煤棚里修量具时,做梦也想不到中国的技术能照亮火星之路。但你这代人,要带着全世界一起走向更远的未来。”

晚餐时的家庭群像温馨如常:林卫国在向苏岚展示企业百年计划2.0草案,林晓阳正给五岁的林念军讲解AI伦理框架积木模型。全息电视突然切换到“天宫空间站”直播画面,宇航员操作着国产机械臂完成舱外维修。林建军举起保温杯向屏幕致意——杯底沉着1951年那块改变命运的“量具碎片”复制品,与电视里反射的核聚变能源之光交相辉映。

深夜的四合院重归寂静。林建军打开《科学》杂志,电子墨水屏自动定位到他撰写的最后文章《中国科技的下一个百年》: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技术革命将重塑人类文明形态,而中国正站在引领变革的潮头。月光透过窗棂洒落桌面,将他的影子拉长投射在2025年全家福上——照片里他捧着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身边五代人笑靥如花,恰似那从四合院延伸至星辰大海的科技征程缩影。

林建军阖上双眼,任由记忆如量子纠缠般回溯:1951年轧钢厂里粗糙的量具打磨声、2001年WTO谈判时的技术突围、2018年光刻机车间的紧张调试、2023年核聚变实验室的欢呼雀跃……这些片段最终凝结成一句低语:“我们终于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而你们,将创造更辉煌的未来。”窗外,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划过夜空,将“建军科技”在全球布下的数据链节点一一照亮,仿佛在诉说着:中国人的科技征程,永无止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