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年的“中国科技版图”(1/2)
2025年立春后的第七日,北京四合院博物馆的全息穹顶正在进行常规调试。林建军坐在轮椅上,任由智能导览车缓缓穿过“时代科技长廊”,玻璃展柜里陈列的物件像时光碎片般掠过:1950年代锈迹斑斑的卡尺、2000年第一代触屏手机原型机、2010年突破封锁的28纳米芯片模具,直至2024年那枚记录着1066秒核聚变高温运行的EAST等离子体数据胶囊。全息投影突然在头顶展开银河般的光流,勾勒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能源等领域的全球领跑坐标。
“爷爷快看!”十五岁的林思国指着穹顶投影的量子通信节点,“咱们国家的百公里量子通信速率达到2.38kps了,比2022年快了几千倍呢!”少年的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兴奋,指尖划过虚拟屏幕上京沪量子干线的动态传输波纹,仿佛能触摸到那看不见的量子纠缠态。
林建军眯起眼睛,记忆回到2016年南海仲裁危机时。那时“建军科技”紧急交付的舰载雷达部件还带着试验性瑕疵,而此刻量子通信网络已经能支撑工行全国跨境支付系统的实时加密传输,交易数据在合肥量子城域网覆盖的500家党政机关间穿梭,误差率低至十亿分之一。全息投影中突然浮现出“悟空”类脑计算机的960颗达尔文三代芯片阵列——这台全球首台神经元规模超20亿的机器,运行功耗却仅相当于电饭煲,让AI从“工具”迈向真正的“伙伴”时代。
【叮——】
曾经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并未在脑海中响起。林建军意识到,自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移交国家后,他已彻底回归纯粹的观察者角色。窗外的海棠花在春风里轻轻摇曳,与展柜中封存的1951年立功奖状形成奇妙呼应:那是他人生科技征程的起点,而如今中国空间站的宇航员正透过舷窗,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轨道上俯瞰着这片他奋斗了七十余年的土地。
“思国啊,”林建军伸手轻抚全息投影里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模型,触感温度比真实实验室低两度,“你知道中国环流三号的‘双亿度燃烧’意味着什么吗?”他调出2023年林晓阳团队突破403秒运行时的新闻影像对比,“电子温度1.6亿度、原子核温度1.17亿度——这不仅是数字突破,更是人类真正驯服‘小太阳’的开始。”
思国若有所思地点头,目光落在投影角落标注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筹建信息上。林建军知道,这些成果早已超越了当年系统奖励的技术框架——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在沙戈荒地区每天释放60万千瓦时绿电,HEPS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第一束光穿透百年光学瓶颈,香山开源处理器在全球开源社区引发的RISC-V浪潮,都证明着中国科技正从“追赶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
临近中午时分,博物馆的全息投影突然切换为央视午间新闻画面:中关村论坛发布的十大科技成果中,可控核聚变稳态运行时长、量子通信实用化进展、液态空气储能系统等赫然在列,主播激昂的声音回荡在穹顶下:“中国在新能源、基础科研等关键领域的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竞争格局……”
林建军的轮椅突然转向“四合院生活区”。那里的智能护理机器人正在为参观者演示“科技养老”服务:AI实时监测老人体征波动,远程医疗系统根据视网膜血管图像预测慢性病风险。这让他想起苏岚在2020年代初推动的智慧养老院建设——那时他体验护理设备时还感慨“缺医少药的年代终于过去”,而现在这些技术已普及到全国县级以上养老机构,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坚实支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