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应对“技术封锁”的预案(2/2)
林卫国的手指在“抗封锁实验室”条款上停留:“您是说,要和军方合作?”他想起南海局势紧张时,工厂紧急交付的舰载雷达部件,那时父亲说的“企业要有保家卫国的本事”,原来不是随口说说。
深夜的会议室里,父子俩对着技术清单逐条推演。当讨论到进口光刻胶的替代方案时,林建军突然起身,从书柜深处取出个铁皮盒,里面是1989年系统奖励的“光刻胶简化配方”。泛黄的纸上,用铅笔写着“用蓖麻油替代进口增感剂”的批注,字迹稚嫩却透着执拗——那是刚上大学的林卫国随手记的。
“你当年算的这个配比,误差在5%以内。”林建军的指尖划过儿子的笔迹,“现在合肥实验室的数据分析显示,加上纳米级分散技术,完全能达到军用标准。”
林卫国看着那张纸,突然想起大学暑假帮父亲整理资料的日子。那时他不懂父亲为何要收藏这些“过时”的配方,现在才明白,技术传承从来不是线性的,那些看似断点的积累,终将在某一天连成完整的链条。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第一版“技术备胎计划”终于成型。林卫国的笔记本上,除了冰冷的技术参数,还多了行父亲补写的话:“不仅要能活下去,还要在封锁中变强。”这句话让他想起四合院的老槐树,每次台风过后,被吹断的枝桠旁,总会冒出更坚韧的新芽。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建军望着墙上的企业版图,突然对儿子说:“把西安的机床研发中心,交给小王负责吧。”他想起1984年那个跟着郑师傅在车间打杂的少年,现在已是能调试五轴联动机床的技术能手,“他知道什么叫‘勒紧裤腰带搞技术’。”
林卫国刚走出办公室,就看到小王背着工具箱从电梯出来,工作服上还沾着机油。“林总早,昨晚调试的那台精密镗床,定位精度达到0.002毫米了!”青年的眼睛里闪着光,像极了当年的林建军。
【叮!】
系统的提示音带着赞许:【“技术备胎计划”启动,符合“科技安全自主”战略。】
【提示:真正的抗风险能力,不是预测风暴,而是在风暴来临前,就造好了方舟。】
林建军轻轻合上笔记本,封面的“系统密档”四个字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他知道,这个计划或许十年都用不上,但只要国家需要,这些分散在祖国各地的“技术火种”,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就像当年四合院的煤棚里,那盏昏黄的油灯照亮过的无数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