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万国馆的钥匙(1/2)
洛阳的秋阳透过雕花窗棂,在万国馆的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座新落成的展馆气势恢宏,飞檐翘角如振翅的鸿鹄,正门上方悬挂着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万国同春”四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馆前的广场上,来自各地的百姓仍未散去,踮着脚往里面张望——今天是开馆的日子,也是皇帝要将馆门钥匙交给郑伟的日子。
郑伟穿着崭新的蟒袍,站在馆前的白玉台阶下,望着那扇厚重的朱漆大门。门内,陈列着他用三年时光从世界各地带回的“宝贝”:非洲部落的木雕面具瞪着圆眼,欧洲工匠铸造的青铜火炮泛着冷光,美洲的玉米串成金黄的帘幕,还有伽利略的望远镜、印第安人的可可豆、阿兹特克人的羽毛披风……每一件物品都带着风尘的印记,藏着一段跨越山海的故事。
“陛下驾到!”随着太监的唱喏,明黄色的仪仗从远处而来。皇帝走在最前面,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秋日里格外醒目。他径直走到郑伟面前,手里托着一个锦盒,盒中躺着一把通体鎏金的钥匙,柄上雕刻着海浪与星斗,正是万国馆的钥匙。
“郑伟,”皇帝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广场,“这馆里的东西,是你带回来的宝贝,也是天下的宝贝。它们从非洲、欧洲、美洲来,聚在洛阳,不是为了让谁炫耀,是为了让咱们看看,这世界有多大,人心能有多齐。”
他打开锦盒,取出金钥匙,郑重地放在郑伟手中。钥匙沉甸甸的,冰凉的金属触感顺着指尖蔓延,郑伟却觉得掌心发烫。“朕知道,你这一路,见过船坚炮利,也见过弱肉强食。”皇帝继续说道,目光扫过馆内陈列的欧洲火炮,“但朕要你记住,咱们云朝做生意,开商路,不是为了抢别人的东西,是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非洲的木雕能换咱们的瓷器,欧洲的钟表能换咱们的丝绸,美洲的玉米能种在咱们的旱地,这才是正道。”
郑伟握着钥匙,深深一揖:“臣谨记陛下教诲。”
随着他将钥匙插入锁孔,“咔嗒”一声轻响,万国馆的大门缓缓打开。百姓们潮水般涌入,惊叹声此起彼伏,却又自觉地放轻脚步,仿佛怕惊扰了这些来自远方的物件。
郑伟跟着人流走进馆内,目光掠过一件件展品,三年来的风雨历程突然清晰如昨。他停在非洲木雕前,想起那个部落首领用这面具换了十匹云锦,说要给女儿做嫁衣;走到欧洲火炮旁,想起伽利略的学生演示射程时,眼里闪烁的不是好战的光,而是对“力量如何被善用”的思考;望着美洲玉米,耳边仿佛又响起阿兹特克长老教他们剥玉米粒的声音,粗糙的手掌抚过金黄的颗粒,像在抚摸彼此的希望。
“这火炮能打多远?”一个年轻的武将指着欧洲火炮问道,语气里带着好奇。随船而来的欧洲军械师连忙解释:“能打三里地,但我们更希望用它来保卫商路,不是打仗。”武将愣了愣,随即点头:“说得是,商路通了,谁还愿意打仗?”
另一边,农官们围着玉米和水稻的展台讨论得热火朝天。“这玉米真能在旱地种?”“听说亩产比小米还高?”“明年开春,咱们在北方试种几亩?”郑伟听着他们的话,突然想起在墨西哥湾教土着插秧的日子,那时的交换,此刻正在故土生根发芽。
孩子们最爱的还是那个玻璃展柜,里面摆着威尼斯的彩色玻璃、云朝的青花瓷,还有印第安人的玛瑙珠子,在灯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一个扎着总角的小男孩指着玻璃说:“爹,这比咱家的窗户亮!以后咱们也用这个好不好?”他爹笑着说:“等商队再去西洋,就给你捎一块回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