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294章 洛阳的狂欢

第294章 洛阳的狂欢(2/2)

目录

工匠们则围着蒸汽机模型打转。江南铁厂的老师傅们蹲在地上,用炭笔描着传动齿轮的图纸,嘴里念念有词:“这杠杆比例得再调调,不然损耗太大……”洛阳的铜匠捧着欧洲的黄铜零件,反复摩挲:“这冶炼的法子真绝,咱们的铜器要是用上这手艺,能多卖三成价!”有个老木匠更绝,愣是把玉米秸秆劈开来研究,说“这玩意儿韧劲好,或许能当榫卯的辅料”。

孩子们的乐园,自然是那头长颈鹿和各种新奇玩意儿。他们趴在笼子前,数着长颈鹿身上的斑点;围着自鸣钟转圈,就为了等铜人弹出来的瞬间;看到印第安人送的羽毛头饰,吵着让爹娘买,把鸡毛插在头上冒充“远方来的勇士”。有个虎头虎脑的小子,偷偷摸了摸玉米串,被郑伟看见,索性摘了个黄玉米塞给他:“这叫玉米,种在地里能结好多,以后让你娘煮给你吃。”

狂欢持续了七天七夜。白天的洛水岸边像个巨大的集市,人声鼎沸,交易不断;到了夜里,码头就被灯笼照亮,成了说书人的舞台。舰队的船员们被围在中间,讲大西洋的风暴、加勒比海的可可、檀香山的檀香木,讲到惊险处,听众们发出阵阵惊呼;讲到土着用玉米换水稻,又纷纷点头称赞“这才是正理”。

皇帝在宫中设宴,款待舰队核心成员和随行的外国友人。伽利略的学生捧着航海钟,给皇帝演示如何用星体位置计算经度;法国来的织工当场织出一块融合了云锦与鸢尾花的锦缎,被皇后当成了珍品;连那个跟着船队来的印第安少年托克,也鼓起勇气,用刚学会的汉语说:“洛阳的米饭,比玉米甜。”引得满座大笑。

席间,皇帝举杯对郑伟说:“朕建万国馆,不是为了炫耀,是想让天下人知道,咱们云朝的好,能让四方来学;别人的好,咱们也能敞开门来纳。你带回的不只是宝贝,是让这天下连得更紧的绳子啊。”

郑伟起身回敬:“陛下说的是。这绳子,一头系着洛阳的洛水,一头系着西洋的海岸,以后还要系得更牢,让粮食增产,让器物更精,让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第七天夜里,洛阳城放起了烟花。无数光点在夜空绽放,照亮了洛水的波、码头的人、万国馆的顶,也照亮了那些来自远方的面孔——欧洲商人正和中国掌柜碰杯,印第安少年举着灯笼追赶萤火虫,工匠们还在蒸汽机模型前比划……所有的语言、肤色、习俗,在这片烟火下都变得不再重要,只剩下共庆的欢腾。

郑伟站在“云鲲号”的甲板上,望着满城的灯火,突然觉得这三年的风雨都化作了此刻的暖光。他想起初出泉州时的忐忑,想起大西洋风暴中的挣扎,想起檀香山酋长的笑脸,想起台湾岛渔民的酒……原来所有的远行,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归来,为了让脚下的土地,能盛下更多元的色彩,更蓬勃的生机。

烟花散去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洛水码头的人群渐渐散去,但那些谈论声、欢笑声,却像融进了洛阳的晨雾里,久久不散。郑伟知道,这场狂欢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从洛阳出发,沿着那些被船队踩出来的航线,更多的交换、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相遇,正在远方等着被书写。而这座千年帝都,也因这场跨越三万里的归来,染上了更鲜活、更包容的底色。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