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277章 活字印刷的魅力

第277章 活字印刷的魅力(2/2)

目录

利玛窦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本以为要付出黄金或丝绸的代价,没想到竟是这样平等的交换。“我们答应!”他立刻应下,“巴黎大学有最好的学者,我回去就组织翻译团,保证把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着作都译出来!”

消息很快传遍欧洲。威尼斯的出版商派人来商站考察,看着印刷机哗哗出书,当场就订了两台,说要用来印游记;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则缠着工匠问活字的铸造方法,想自己造金属字块;连罗马教廷都派来了使者,希望能优先印《圣经》。

商站里的印刷机成了“明星”。每天都有学者、修士、商人来参观,有的人甚至趴在地上,看机器的齿轮怎么转动;有的人则盯着活字盘,在纸上临摹那些金属字母。利玛窦带来的翻译团就设在印刷机旁,一边看着工匠印书,一边对照着手稿翻译,效率高得惊人。

三个月后,第一台活字印刷机被装上威尼斯的商船。临行前,利玛窦捧着刚印好的《几何原本》汉译本,激动地对郑和说:“这机器不仅能印书,还能印出东西方的桥梁!等我们译完了科学着作,您一定要派人来取!”

郑和笑着点头,送给他们一套新铸的金属活字:“这些字块上有汉语和拉丁语的对照,或许能帮你们更快上手。”他看着商船驶离港口,印刷机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货舱里,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商站的印刷机仍在运转,印出的书籍越来越多——有给商人看的《航海须知》,有给工匠看的《器械图谱》,甚至还有给孩子们看的寓言故事。那些带着油墨香的纸页,被商船带到欧洲各地,让更多人见识到活字印刷的魅力。

有天,托马斯修士也来商站,手里捧着一本用活字印刷的《圣经》,眼眶红红的。“以前抄一本书要三个月,”他摸着光滑的纸页,“现在一天能印一百本,偏远教区的神父终于能读到完整的经文了。这不是对神圣的亵渎,是让更多人靠近上帝的恩赐。”

郑和站在印刷机旁,听着“咔嗒咔嗒”的声响,像在听一首跨越文明的歌。他知道,这台机器印出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知识的种子——东方的农术、西方的几何,会随着这些书籍生根发芽,在彼此的土地上长出新的智慧。

夕阳透过商站的窗户,照在排满金属字块的木格上,每个字母都闪着微光。郑和拿起一枚刻着“知”字的汉字活字,又拿起一枚刻着“Stia”(科学)的拉丁字母活字,将它们并排放在一起。

或许,这就是活字印刷最动人的魅力——让不同的文字、不同的知识,像这些字块一样,打破隔阂,重新排列,最终印出属于全人类的篇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