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咖啡与茶叶的交换(2/2)
“种茶树?”卡法眼睛更亮了,“像种‘卡法’一样简单吗?”
“比那还简单。”郑伟让人拿来茶籽,“埋在土里,浇水施肥,三年就能采茶。我们派茶农来教你们,到时候你们既能喝自己种的茶,又能用‘卡法’换更多东西。”
交易很快定了下来。卡法的部落当天就送来两百斤咖啡果,郑伟则回赠了五十斤龙井和十斤茶籽。卡法捧着茶籽,像捧着珍宝,当场就让人去山坡上开垦土地,说要“明年就喝上自己种的茶”。
接下来的几天,凉棚下成了“饮品交流会”。郑伟的随从教部落女子怎么泡茶:水温要八成热,茶叶不能放太多,泡太久会苦;卡法的妻子则教中国工匠怎么处理咖啡果:红果要先发酵,种子要烤到微焦,捣碎后加蜂蜜煮才好喝。
有个叫阿伊莎的部落女子,学泡茶学得最快。她发现用煮咖啡的陶罐来沏茶,茶香更浓,便试着把茶叶和少量咖啡粉混在一起煮,没想到竟别有风味——既有茶的回甘,又有咖啡的醇厚。郑伟尝了尝,赞道:“这叫‘咖啡茶’,回去可以让茶馆试试。”
离开埃塞俄比亚时,“云鲲号”的货舱里堆满了咖啡果,空气中弥漫着焦香和茶香的混合气息。卡法带着部落人送行,送给郑伟一把用咖啡木做的木勺,勺柄上刻着茶叶和咖啡果的图案。“明年这个时候,我就带着新摘的‘卡法’去桑给巴尔找你,”卡法握着郑伟的手,“到时候,我要喝你们用我们的‘卡法’做的茶!”
郑伟笑着答应,留下了两个茶农和一本《茶经》译本。船开时,他看见山坡上已经种上了茶籽,卡法正带着人给幼苗浇水,阿伊莎则在凉棚下煮着“咖啡茶”,炊烟袅袅,像条连接两地的线。
四个月后,“云鲲号”回到广州。郑伟让人把咖啡果交给最大的茶馆“清雅楼”,嘱咐老板试着做“咖啡茶”。老板起初还犹豫,怕江南人喝不惯咖啡的苦味,没想到改良后的“咖啡茶”一推出就火了——用龙井打底,加少量烘焙过的咖啡粉,煮出来的茶汤红中带绿,苦中带甘,熬夜算账的商人、赶早班的脚夫都爱喝,说“一杯顶两杯茶,提神还不心慌”。
老板特意给郑伟送了壶新煮的“咖啡茶”,笑着说:“现在街坊都问有没有‘非洲来的茶’,您这趟生意,不光换来了咖啡果,还创出个新名堂!”
郑伟端着茶碗,望着窗外茶馆里热闹的景象——有人捧着“咖啡茶”谈生意,有人边喝边听书,茶博士吆喝着“新煮的咖啡茶嘞”,声音里满是喜气。他知道,这杯茶里,不仅有江南的龙井,还有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果,更有两个大陆交换的善意。
就像此刻的茶香与咖啡香,看似不同,却能在同一壶水里交融,生出更奇妙的味道。而这样的交换,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