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243章 南洋学堂

第243章 南洋学堂(2/2)

目录

学堂里的课本都是周明远亲手抄的。纸不够,就用树皮纸代替;墨不够,就用炭黑混合树胶自制。他的手指总沾着墨痕,袖口磨出了破洞,却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备课,在油灯下琢磨怎么把“五谷不分”讲成孩子们懂的“稻、黍、稷、麦、菽就是米饭、小米、高粱、麦子、豆子”。

移民子弟阿福总忘字,周明远就带他去田埂上认“禾”“苗”;当地孩子不懂“孝”,周明远就讲“父母给你摘芒果,你要想着给父母留一个”。渐渐地,孩子们不仅认得字,还懂了字里的道理——移民孩子知道了“四海之内皆兄弟”,当地孩子明白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放暑假那天,学堂要考算学。题目是“三斤胡椒换一尺布,十五斤胡椒能换多少布”,孩子们都低着头拨算盘。阿明算得最快,举着手喊“五尺”;卡隆慢了些,却也算出了答案,两人相视一笑,眼里早没了抢芒果时的别扭。

周明远看着他们,突然觉得这南洋的风,吹得比老家还亲切。他想起临行前,妻子塞给他的那包故乡的泥土,现在看来,或许不用埋进地里——这些孩子的笑声、读书声,早把他乡变成了故乡。

王敬之送来新做的课桌椅,是用当地的硬木做的,比竹凳稳当多了。“周先生,”他指着窗外,“村里又有十几户想送孩子来上学,我打算再盖两间学堂。”

周明远望着远处的甘蔗地,孩子们正背着书包往家走,移民孩子和当地孩子手拉手,嘴里哼着“人之初,性本善”,调子混着南洋的蝉鸣,竟格外动听。他笑着点头:“好啊,我再抄些课本,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认字、算数。”

傍晚的霞光洒在学堂的竹墙上,将“启蒙堂”三个字染成了金红色。周明远收拾着教具,发现阿珠偷偷放在讲台上的野菊花,插在个椰壳笔筒里,开得正艳。他拿起那本用树皮纸订的《三字经》,指尖划过孩子们歪歪扭扭的批注,突然觉得,这些字就像种子,撒在南洋的红土地上,迟早会长出一片新绿。

或许用不了多久,这些孩子会成为商站的账房,会成为互通有无的翻译,会成为修桥铺路的工匠。而他们嘴里念的“人之初,性本善”,会像南洋的雨水,悄悄滋润着这片土地,让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都融在一句句朗朗的读书声里,变得亲如一家。

学堂的灯亮了,周明远又开始抄课本。油灯的光晕里,他的影子映在竹墙上,像株扎下根的老树,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新希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