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南洋学堂(1/2)
爪哇的雨季刚过,红土地上冒出层新绿。总督府旁的空地上,三间竹骨茅顶的屋子格外惹眼——这是新盖的南洋学堂,竹墙上糊着桐油纸,挡雨又透光,门口挂着块木匾,“启蒙堂”三个字是王敬之亲笔写的,笔锋虽不似名家,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开学这天,老秀才周明远穿着浆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往里走。打头的是移民子弟,背着母亲缝的布书包,里面装着粗纸订的本子;后面跟着几个当地孩子,赤着脚,手里攥着用椰壳做的笔,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屋里的泥板书。
“都坐好,”周明远清了清嗓子,将戒尺轻轻放在讲台上,“今日第一课,学《三字经》。”他拿起毛笔,在黑板上写下“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笔画工整,像田里刚插的秧苗。
移民子弟们跟着念,声音脆生生的:“人之初,性本善……”当地孩子愣了愣,跟着模仿,发音带着浓重的口音,“银之粗,信本扇……”引得哄堂大笑。周明远没恼,笑着让移民孩子放慢语速,一个字一个字地教。
“‘人’,就是我们;‘初’,就是刚生下来的时候……”周明远指着字,用最浅显的话解释,“不管是穿布褂的,还是戴花环的,刚生下来的心都是好的,就像这南洋的水,清清爽爽。”
坐在后排的阿明偷偷拽了拽同桌卡隆的衣角。阿明是福建移民的孩子,卡隆是爪哇酋长的儿子,两人昨天还在甘蔗地边抢过一个熟芒果,今天却成了同桌。卡隆的汉字写得歪歪扭扭,像爬动的小虫子,阿明就用手指蘸着水,在他手心写“善”字,教他“横、竖、点”的顺序。
学堂的课程很实在。上午学《三字经》《千字文》,下午学算学和珠算。周明远带来的算盘是檀木做的,珠子“噼啪”响,当地孩子觉得新鲜,下课了还围着拨弄。“这叫算盘,”周明远演示着,“一加一等于二,就像一颗芒果加一颗芒果,是两颗。”
卡隆的父亲来看过两次,见儿子跟着念“三才者,天地人”,还能用算盘算出三筐胡椒换多少棉布,高兴得给学堂送了两筐椰子。“以前我们计数用绳结,”他对王敬之说,“现在孩子会用这小珠子算数,以后去市集做买卖,再也不会被骗了。”
有个叫阿珠的当地女孩,扎着满头小辫,学汉字学得最快。周明远教“水”字,她就指着窗外的河水点头;教“火”字,她就比划着灶台的火苗。有天周明远让写“家”字,她画了个竹屋,里面有爸爸、妈妈和弟弟,旁边还画了头水牛,引得先生直夸“这字比写的还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