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海图成卷(1/2)
冬至的紫禁城,檐角的冰棱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乾清宫内却暖得像春天。郑伟捧着个紫檀木盒子,站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靴底踩过砖缝,发出轻微的“咯吱”声。盒子里躺着的《云朝海图》,是海政司三百多名测绘队员用三年光阴织就的——从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到南海的曾母暗沙,每一寸海岸线、每一处暗礁,都浸着他们的汗水。
“陛下,这便是《云朝海图》。”郑伟单膝跪地,将木盒举过头顶。檀香木的盒盖被内侍轻轻掀开,一卷丈余长的海图缓缓展开,在明黄色的案几上铺开,像一片微缩的海洋。
皇帝放下朱笔,俯身细看。海图用桑皮纸打底,刷过桐油防潮,边缘镶着锦缎,摸上去厚实挺括。图上的海岸线用墨线勾勒,粗细不均——粗线处是陡峭的岩壁,细线处是平缓的沙滩;岛礁用朱砂标注,大岛画着简易地形,小岛只点个红点;航线则用虚线连接,旁边注着“顺风三日可达”“暗礁区需绕行”等小字,密密麻麻却条理分明。
“这是……黄岩岛?”皇帝的手指落在南海的一处红圈上,那里标着“云朝辖地”四个小字,旁边还画着座小小的灯塔。
“正是。”郑伟回话,“此处珊瑚礁环绕,是南海要冲,三年前已设巡逻哨,每月有‘云鹤号’巡航。图上标着的十二处暗礁,都做了水深标记,最浅处仅五尺,蒸汽船需候涨潮方能通过。”
皇帝点点头,指尖又移到东海:“舟山群岛的灯塔,也标上了?”
“标了。”郑伟指着图上两个闪烁的银点,“沈家门和东极岛各一座,用西洋聚光灯,夜间能照十里。去年冬,有艘朝鲜商船遇雾迷航,跟着灯光进港,还特意给守塔人送了人参。”
旁边的兵部尚书凑过来,指着图上的煤栈标记:“这些黑三角,就是郑大人说的储煤点?”
“是。”郑伟解释道,“从北到南共设八处,每处能存煤五千吨,蒸汽船往返补给无需担忧。图上注了煤质——辽东的煤火力旺,适合远航;琼州的煤烟少,适合近岸巡逻。”
皇帝越看越高兴,翻到海图的最后一卷,那里画着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旁边用小字记着“胡椒产地”“锡矿分布”,甚至还有当地的风俗:“土人善顶物,可送独轮车教之”。
“连这些都记了?”皇帝笑出声,指着那行小字,“看来郑爱卿不仅测绘海疆,还惦记着教人家省力的法子。”
“回陛下,”郑伟抬头,语气诚恳,“海图不只是航标,更是邦交的凭据。记着这些,才能知道与他国交易什么、馈赠什么,让外邦既敬我云朝的船坚炮利,也服我云朝的仁厚通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