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初探马六甲(2/2)
“他们不用扁担吗?”随行的士兵小李看得直咋舌,他在家乡扛粮食,离了扁担寸步难行。
郑伟笑着摇头,从包里掏出个独轮车的图纸——这是他出发前让工匠画的,车轮是铁制的,车架能装两百斤货。“下次再来,给他们送几台这个。”他指着图纸上的车斗,“用这个运货,顶三个人的力气,还不用伤着脖子。”
穆罕默德恰好路过,看见图纸上的独轮车,好奇地问:“这是什么?看着像只有一个轮子的马车。”
“是比马车更省力的东西。”郑伟给他比划着,“一个人推着就能走,装的货比您头顶的多三倍。”他顿了顿,又说,“要是苏丹愿意,我们可以派工匠来教你们做,用你们的锡矿当工钱就行。”
穆罕默德眼睛一亮,立刻拍板:“成交!我这就回去禀报苏丹,让他准备最好的锡矿!”他看着那些头顶货箱的百姓,突然觉得脖子都在发酸——要是真有这省力的车子,马六甲的码头效率能快一倍。
傍晚时分,“云鲸号”的货舱已经装满了胡椒和锡矿。郑伟站在甲板上,看着夕阳给马六甲的尖顶教堂镀上金边,岸边的篝火渐渐燃起,当地人围着火焰跳舞,歌声像海浪一样起伏。
穆罕默德送来十担最好的胡椒,作为给郑伟的礼物,又偷偷塞给他一把镶着宝石的弯刀:“这是苏丹的心意,以后马六甲就是您的朋友,海峡里的海盗,我们帮您一起清!”
郑伟收下胡椒,却把弯刀还了回去:“朋友之间,不用送礼。”他指着“云鲸号”的明轮,“下次来,我给你们带独轮车,再带些稻种——听说你们的土地很肥沃,种水稻能比种胡椒多收三成。”
穆罕默德愣了愣,随即抚胸行礼,动作比来时郑重了许多。他突然明白,这些来自东方的客人,带来的不只是丝绸和火炮,还有能让日子越过越好的法子。
启航时,马六甲的百姓都来送行,孩子们追着船跑,手里挥着棕榈叶。郑伟站在船头,望着渐渐缩小的港口,心里清楚:这只是第一次来。用不了多久,独轮车会出现在马六甲的街道上,水稻会种满岸边的土地,而“云鲸号”的煤烟,会成为海峡里最熟悉的风景。
海风掀起郑伟的衣袍,带着胡椒的辛辣和锡矿的金属味。他想起那些用头顶货的当地人,想起穆罕默德惊讶的眼神,突然觉得,蒸汽船的轰鸣里,藏着比贸易更重要的东西——是不同土地上的人,终于能借着海浪,交换彼此的智慧,让日子都能过得更踏实些。
“云鲸号”的明轮再次转动,拖着长长的浪花,往更广阔的南洋驶去。远处的海面上,几只白鸟跟着船尾飞翔,叫声清亮得像在唱歌,仿佛在迎接一个崭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