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测绘南海(2/2)
傍晚时分,测绘队往回走。夕阳把海水染成橘红色,队员们扛着工具,影子被拉得老长。李衡特意让小艇绕着岛礁走了一圈,测完最后一处水深,才往“云帆号”的方向驶去。
回到大船时,郑伟正在甲板上等着。他接过海图,手指划过永兴岛的标记,又翻了翻李衡的日志,见上面连“岛西有三棵百年椰树,可作航标”都记着,忍不住笑了:“你这图,比账房先生的账本还细。”
“细点好,”李衡抹了把脸,晒脱的皮沾在手上,“去年沉的那艘船,要是海图上多标一行‘此处有暗礁’,就不会出事了。”
夜里,海风凉了些。李衡带着队员在甲板上摆弄六分仪,对准北极星测量纬度。星光照在仪器的黄铜部件上,反射出细碎的光,像把星星捏在了手里。“北纬16度49分,跟白天测的差两分,在准头里。”李衡在海图上打了个小叉,“以后夜航,就靠这玩意儿定方向。”
队员们围着看,有人问:“要是遇着阴天,星星躲起来了咋办?”
“郑大人早想到了。”李衡从包里掏出个小木盒,里面装着个磁罗盘,盘面涂着夜光漆,指针在黑暗里微微发亮,“这是备用的,虽然没六分仪准,但至少不会让船跑歪了。”
郑伟站在船舷边,望着远处的永兴岛,界碑在月光下隐约能看见个黑影。他想起出发前,曹林说的“海图不是画给船看的,是画给人看的——让人知道哪能走,哪能停,哪是咱的家”。此刻手里的海图还带着海盐的腥气,却比任何文书都让人踏实。
“把这张图拓十份,”郑伟对李衡说,“一份送兵部,一份存海政司,剩下的分给往来商船。告诉他们,照着图走,出了事,海政司赔。”
李衡应了声,转身去安排。甲板上,六分仪的铜圈还在月光下闪着光,队员们的笑声混着海浪声,像首轻快的歌。郑伟摸着界碑拓片上“云朝疆土”四个字,突然觉得,这些测绘队员手里的笔,比船上的炮还管用——炮能打跑海盗,而准确的海图,能让这片海真正成为能让人安心讨生活的地方。
第二天清晨,测绘队又登上了另一座岛礁。李衡的日志本又翻开新的一页,开头写着:“今日测东岛,发现淡水井一口,可作补给点……”字迹被海风拂得微微发颤,却透着股认真的劲儿,像在南海的浪涛里,扎下了一个个扎实的桩子。
这些桩子连起来,就是后来那本《云朝航海指南》的骨架。多少年后,渔民们捧着泛黄的海图出海,指着上面李衡标注的“珊瑚礁区”绕路,看着“避风港”的标记躲台风,总会念叨一句:“当年那些测海的官爷,是真把咱的性命搁在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