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183章 商路通四海

第183章 商路通四海(1/2)

目录

广州港的晨雾还没散尽时,第一声蒸汽船的汽笛就撕破了海面的宁静。那声音不像旧式帆船的号角那样绵长,而是短促、洪亮,带着股金属的锐气,惊得桅杆上的海鸥扑棱棱飞起,翅膀扫过栈桥上堆积如山的货箱,箱板上“北境煤铁”“江南丝绸”的字样在雾里若隐若现。

“乖乖!这铁船真能跑过风浪?”码头上的老脚夫陈阿伯蹲在石阶上,烟杆在掌心敲得邦邦响。他扛了三十年货,见过最大的三桅帆船装三百担丝绸就吃水过半,可眼前这艘“云帆号”蒸汽船,甲板上堆着的货箱比城墙砖还密,烟囱里喷着白雾,船身却稳得像钉在水里。

旁边的绸缎商林掌柜没功夫理会他,正踮着脚往船上瞅。他的伙计刚从北境货箱里抽出匹云锦,孔雀蓝的底色上绣着云纹,丝线里掺了金线,在晨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这是苏州织造府新出的‘云缎’,”林掌柜摸着缎面,指尖滑得像流水,“北境王让人在丝线里加了桑蚕丝和铜丝,又挺括又亮,运到南洋,王公贵族不得抢疯了?”

货箱被吊车一个个吊上船,滑轮“咯吱”转动,绳结勒得紧绷。有个黑皮肤的南洋商人挤在人群里,手里的象牙秤杆都快被汗浸湿了。他指着一箱西南铜器,对翻译比划:“这种雕花铜壶,在爪哇能换十担胡椒!去年我用三船香料才换得两箱,今年……”他望着蒸汽船巨大的货舱,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子,“这船能装多少?”

“至少两千箱!”断云票号的广州分号掌柜笑着递过账册,“您看,北境的煤铁、江南的布匹、西南的铜器,装满满一船,到了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能换三倍的香料、象牙、宝石。咱们算过账,用蒸汽船运货,比帆船省一半时间,损耗还少三成。”

南洋商人接过账册,上面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双重标注,清晰得像算盘珠。他突然拍了下大腿,对翻译说:“告诉林掌柜,我要订五十箱云缎!再要一百口西南铜锅!用胡椒和檀香木抵账,就按账册上的价!”

栈桥上顿时热闹起来。福建的茶商围着北境来的煤箱,说要用最好的武夷岩茶换煤,“蒸汽船烧这煤,跑一趟南洋只要十天,比烧木炭快多了”;广东的瓷器商则盯着西南铜器的包装,“这种榫卯木箱防震,以后我的青花瓶就用它装,再也不怕浪打坏了”。

陈阿伯看得眼热,把烟杆往腰里一别,扛起个半人高的铜器箱就往船上走。箱子里是西南孟土司工坊新造的铜壶,壶身上錾着苗族图腾,沉甸甸的压得他脖子发僵,可心里却乐开了花——扛这一箱的工钱,抵得上扛三箱丝绸,够给孙子买个新书包了。

“阿伯,小心点!”船上的水手喊道,他是江南水师退伍的,见过蒸汽船的厉害,“这船的甲板是铁的,滑得很!”

陈阿伯“哎”了一声,脚步却没停。他瞅见船尾堆着些奇怪的铁管,水手说那是“冷凝器”,能把蒸汽变成水再用,“省煤得很”。他不懂这些门道,只知道这铁船能装更多货,他就能挣更多钱,下个月就能把乡下的老伴接来广州,看看这“不用风也能跑的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