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教授的礼:专属书籍(手写批注)(2/2)
赠书仪式:墨香里的传承与希望
赠书仪式在中心的非遗展厅举行,展厅里陈列着孩子们的非遗作品与张教授带来的古籍善本,古今交融,满是文化气息。孩子们穿着“非遗童韵”服饰,排着整齐的队伍,期待着这份特殊的礼物。
张教授亲自将批注版《中国非遗传承图鉴》送到陈曦四人和孩子们手中。当乐乐拿到属于自己的书籍,看到扉页上的照片和手写批注时,眼睛亮了起来,手指轻轻抚摸着字迹,小声说:“张爷爷写的字真好看。”小宇则认真地翻阅着羌绣章节的批注,把张教授的建议默默记在心里。
陈曦代表团队接过书籍,动情地说道:“张教授的批注,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认可,更是宝贵的专业指引。我们会带着这份期许,优化非遗教学方案,让孩子们在传承中收获更多成长。”
张教授笑着回应:“你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特殊儿童需要社会的关爱,非遗文化也需要更多元的传承。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们的工具书、孩子们的启蒙书,让非遗之花在‘绿韵微光’常开不败。”
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围着张教授,叽叽喳喳地提问:“张爷爷,竹编还有哪些好看的纹路?”“羌绣还能绣什么图案?”“剪纸怎么才能剪得更整齐?”张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还现场示范了几个简单的非遗小技巧,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
墨香延续:书籍里的成长力量
这份手写批注的专属书籍,很快成为中心的“宝贝”。陈曦四人把张教授的专业建议整理成教学手册,优化非遗课程——林砚舟在竹编课中加入了“万字纹”“回字纹”等传统纹路教学,让孩子们的作品更具文化底蕴;团队还根据批注调整了商业化思路,推出“非遗原生态作品系列”,保留孩子们创作的本真,反而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
孩子们则把书籍当作珍贵的礼物,时常翻阅。乐乐照着张教授的批注,尝试在“幸福树”中融入“万字纹”,作品在公益展中获得好评;小宇根据批注改进羌绣针法,绣出的太阳花更加精致;朵朵则按照书中的剪纸案例,创作了更复杂的图案,还主动教其他小朋友。
张教授的批注也激励着中心的其他老师,大家成立了“非遗教学研讨小组”,定期学习书中知识与批注建议,提升教学水平。有老师感慨道:“张教授的批注不仅有专业知识,更有教育情怀,让我们明白,非遗教学不仅是教技艺,更是育人心。”
随着时间推移,这本专属书籍的影响力还在扩大。张教授的学生们主动联系中心,组建“非遗支教团队”,定期前来指导教学;清华大学民俗文化研究院将中心列为“非遗传承实践基地”,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学习与展示的机会;更多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关注,为特殊儿童非遗帮扶计划提供智力支持。
陈曦四人看着孩子们在书籍的指引下不断进步,心中满是欣慰。这份来自教授的专属礼物,不仅是一本手写批注的书籍,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一份成长路上的精神指引。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墨香与期许,继续深耕“非遗+特殊儿童”的道路,让更多孩子在文化传承中收获自信与快乐,让非遗之美在包容与关爱中延续,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传承与成长中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