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教授的礼:专属书籍(手写批注)(1/2)
《非遗童声》的旋律还在全网传唱,江亦辰定制的手写歌词cd被孩子们珍藏在枕边,“绿韵微光”中心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国内非遗研究泰斗、清华大学民俗文化研究院张景行教授。年过七旬的张教授在看完纪录片和歌曲V后,深受触动,不仅带着团队送来全套非遗研究典籍,还特意为陈曦四人与孩子们准备了一份专属厚礼:亲笔手写批注的《中国非遗传承图鉴》,将毕生研究心得与对特殊儿童的期许,藏进字里行间。
“张教授是非遗领域的‘活字典’,他的批注比书籍本身更珍贵。”林砚舟难掩激动,他早年求学时就曾拜读过张教授的着作,如今能得到专属批注版,既是学术认可,更是精神指引。陈曦补充道:“可以把孩子们的非遗作品照片印在书籍扉页,让这份礼物成为学术与童真的碰撞。”
登门求教:一场非遗与成长的对话
为了让批注更贴合孩子们的学习与团队的实践,张教授特意在中心停留了三天,深入非遗工坊、康复训练室,与孩子们、老师、家长面对面交流。
在竹编工坊,张教授看着乐乐编织“幸福树”,仔细询问智能竹编架的使用原理,还亲自示范了传统竹编的经典纹路:“你看,这种‘万字纹’寓意吉祥,可以和你编的幸福树结合,既有传统韵味,又有创新表达。”他随手在笔记本上画出纹路示意图,叮嘱林砚舟:“特殊儿童的非遗教学,要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简化流程,让他们在创作中收获成就感。”
羌绣区里,小宇展示了自己绣的太阳花,张教授轻抚着绣布,点评道:“针法很扎实,色彩搭配很大胆,有羌绣的灵动之气。”他从包里拿出一本老相册,翻出几十年前在羌族地区采风时拍的照片,给孩子们讲述太阳花图案的文化寓意:“在羌族人心中,太阳花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你绣的这朵,充满了生命力。”
剪纸区的朵朵,把自己创作的彩色小羊剪纸送给张教授,老人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收好:“剪纸艺术讲究‘刀随心意’,你的作品没有刻意模仿,充满了童真与想象力,这正是非遗传承最珍贵的东西。”
三天里,张教授不仅指导孩子们的非遗创作,还与陈曦四人深入探讨“特殊儿童非遗帮扶模式”,从课程设计、技艺传承到商业化转化,提出了诸多专业建议。“你们的实践很有意义,让非遗成为特殊儿童的康复载体,也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张教授说道。
匠心批注:字里行间的期许与指引
张教授带来的《中国非遗传承图鉴》,是他耗时十年编纂的力作,涵盖竹编、羌绣、剪纸等百余项非遗技艺,既有历史渊源、技艺详解,又有当代传承案例。而这份专属礼物的核心,是他亲笔写下的数千字批注。
批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给陈曦四人的专业指导,针对他们在非遗教学、公益运营中的实践,结合书中案例给出具体建议。在“竹编技艺创新”章节,张教授批注:“智能教具的应用是亮点,但需注意保留传统技艺的核心流程,可尝试让孩子们在掌握简化版后,接触基础传统技法,实现‘创新不离宗’”;在“非遗商业化”部分,他写道:“特殊儿童的作品无需刻意迎合市场,其原生态的创造力正是核心竞争力,可通过‘公益+文创’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另一部分是给孩子们的鼓励与期许,每一页都有针对性的批注。在竹编章节,张教授给乐乐写下:“幸福树的纹路编得很用心,愿你像竹子一样坚韧,在成长中节节高”;在羌绣章节,给小宇的批注是:“太阳花绣得栩栩如生,愿你永远心怀暖阳,勇敢前行”;在剪纸章节,给朵朵的批注:“小羊剪纸充满童趣,剪纸艺术因你这样的创作者而更有活力,继续保持这份想象力”。
批注字体苍劲有力,却又透着温和,部分段落还配有简单的手绘示意图——比如给林砚舟标注的羌绣针法改良建议,给苏医生画的“非遗康复结合点”示意图,直观又实用。此外,张教授还在书籍扉页贴上了孩子们的非遗作品照片,亲手写下总序:“非遗之美,在于传承,更在于包容。这些特殊儿童用纯粹的心灵与执着的努力,为非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愿这份美好永远延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