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电影上映:票房大卖(1/2)
《绣娘的城》上映首日,全国超5000家影院排片占比达35%,早场场次上座率突破80%。成都某影院的首场放映结束后,观众迟迟不愿离场,不少人围着映后分享的“忠犬联盟”和苏晚,激动地说:“电影里的蜀绣太惊艳了!看完就想立刻去体验店学绣艺。”上映首周,电影票房突破3亿,创下国产非遗题材网络电影的票房纪录,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影片豆瓣评分8.7,观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实现了“流量与质量”“商业与文化”的双赢。
上映首日:影院里的“非遗热”
上映首日,全国多地影院推出“非遗主题放映厅”,厅内布置满手作公益提供的蜀绣挂件、竹编摆件,观众入场时还能收到一份“非遗小手册”,介绍电影里出现的非遗技艺。在上海某影院,李阿婆和几位蜀绣传承人特意来到现场,在映前为观众演示蜀绣针法,不少观众看完演示后,当场扫码预约手作公益的体验课。
“原本只是陪孩子来看电影,没想到还能亲眼看到蜀绣传承人表演,孩子现在吵着要学绣小花。”一位家长笑着说。这种“观影+体验”的模式,让影院不再是单纯的“看片场所”,而是变成了“非遗传播的小窗口”,也让电影的“文化属性”更加凸显。
陈曦和“忠犬联盟”的伙伴们,当天也悄悄走进成都的一家影院,坐在观众席里感受观影氛围。当电影里出现“林绣带领大凉山孩子用皮影戏表演非遗故事”的镜头时,身边的小观众兴奋地拉着家长的手说:“妈妈,这个皮影和我们学校非遗课上的一样!”听到这句话,陈曦和伙伴们相视一笑,心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电影的“非遗传播”目标,已经在悄然实现。
首周票房:数据背后的“文化共鸣”
上映首周,《绣娘的城》票房一路飙升,不仅打破了国产非遗题材电影的票房纪录,还吸引了多个年龄段的观众——根据影院数据,20-35岁观众占比55%,35-50岁观众占比30%,10-20岁青少年观众占比15%,实现了“全年龄段覆盖”。
票房数据背后,是观众对“非遗文化”的共鸣与认可。不少观众在影评中写道:“以前总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看完电影才发现,老手艺里藏着这么多智慧与温度”“电影没有刻意煽情,却让我为传承人的坚守哭了好几次,也为非遗的未来感到期待”。还有不少海外观众通过流媒体平台观看电影,在社交平台留言:“中国的蜀绣太精美了!希望有机会能去中国亲手体验。”
张总在票房庆功会上感慨:“当初投资这部电影,就是看中了它的‘文化价值’。现在看来,好的文化作品,从来不会缺少观众。《绣娘的城》的成功,证明了非遗题材不仅能‘叫好’,还能‘叫座’,为影视行业探索‘文化+商业’的道路提供了新可能。”
口碑发酵:从“电影热”到“非遗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