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新任务:公益事业(2/2)
沈亦舟知道,单靠手作公益的力量,很难覆盖更多山区学校。他立刻联系了自己的人脉资源——赛车圈的赞助商、合作过的企业、媒体朋友,发起“非遗公益助力计划”。
“我已经和3家企业达成合作,他们愿意捐赠资金,用于购买支教物资、补贴志愿者交通费用。”沈亦舟拿着合作协议,兴奋地说,“其中一家车企还愿意提供车辆,接送志愿者往返山区,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
他还联系了媒体朋友,策划了“非遗公益进校园”专题报道,让记者跟着支教小队一起去山区,用镜头记录孩子们学习非遗的过程——孩子们认真剪纸的样子、成功编出竹编手链时的笑容、听传承人故事时的专注,这些画面通过电视、网络传播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很多网友看到报道后,主动联系我们,想捐赠物资、加入志愿者队伍。”沈亦舟笑着说,“我们还在体验店设置了‘公益捐赠角’,顾客每购买一件非遗文创,我们就捐出1元钱用于公益支教,让更多人能参与到非遗公益中来。”
苏医生与赵村长:守护“公益细节”,传递温暖关怀
苏医生在志愿者出发前,给每支小队都配备了“健康急救包”,里面有感冒药、退烧药、创可贴、消毒液,还有针对山区气候的驱蚊液、冻疮膏。“山区温差大,孩子们容易感冒,志愿者也可能不适应气候,这些药品必须提前准备好。”他还录制了“山区健康防护”视频,教志愿者如何预防常见疾病,如何给孩子做简单的健康检查。
赵村长则发动村里的传承人,一起为山区孩子制作“非遗礼物”——李阿婆绣了100个小雏菊胸针,王师傅编了100个竹编小篮子,玉奶奶织了100块小方巾。“这些都是我们亲手做的,希望孩子们能感受到非遗的温度。”赵村长把礼物打包好,交给支教志愿者,“告诉孩子们,只要他们喜欢,以后我们还会给他们做更多。”
公益落地:让非遗之花在山区绽放
第一批支教小队出发的那天,陈曦亲自去送行。看着志愿者们背着装满物资的背包,登上前往山区的汽车,她的心里满是期待。一周后,她收到了支教志愿者发来的照片:孩子们围在志愿者身边,认真地学习剪窗花;一个小女孩拿着自己剪的小兔子,开心地向志愿者展示;教室里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非遗作品,五颜六色,充满童趣。
志愿者还发来一段视频,视频里,孩子们用自己制作的迷你皮影,编排了一个“小兔子学竹编”的小故事,虽然台词稚嫩,却充满想象力。“孩子们对非遗特别感兴趣,每天都盼着我们来上课。”志愿者在视频里说,“有个孩子说,以后想当非遗传承人,把这些好玩的技艺教给更多人。”
看着视频里孩子们的笑容,陈曦的眼眶湿润了。她知道,这场“非遗公益进校园”的新任务,才刚刚开始。未来,她会和“忠犬联盟”的伙伴们一起,把公益支教的范围扩大到更多山区学校,开发更多适合孩子的非遗课程,让更多孩子感受非遗的魅力,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夕阳下,陈曦站在传承馆的庭院里,手里拿着孩子们寄来的剪纸作品——一张歪歪扭扭的“非遗传承树”,上面写着“谢谢手作公益的叔叔阿姨”。她知道,公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用行动去践行,用真心去传递。而她和伙伴们,会一直坚持下去,让非遗不仅能在商业领域绽放光彩,更能在公益领域传递温暖,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城市与山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