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29章 新任务:公益事业

第229章 新任务:公益事业(1/2)

目录

手作公益全国第50家体验店的庆功宴刚落幕,陈曦就收到了一封来自西部山区教育局的邮件——信里附着一张照片:一群穿着破旧校服的孩子,围着一张简陋的木桌,手里拿着用废纸折的“皮影”,眼里满是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信中写道:“这里的孩子很少接触非遗文化,希望能得到手作公益的帮助,让他们也能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看着照片里孩子们的眼睛,陈曦想起自己最初做非遗传承的初心——不仅要让老手艺活下去,还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了解、热爱非遗。她立刻在“忠犬联盟”群里转发了邮件,不到十分钟,伙伴们就纷纷响应,一场围绕“非遗公益进校园”的新任务,就此拉开序幕。

周明远教授:定制“非遗启蒙课程”,播撒文化种子

周教授第一时间联系了西部山区教育局,详细了解当地学校的情况——孩子们的年龄、课程安排、现有教学资源,甚至连学校是否有足够的教室、工具都一一确认。随后,他带着高校非遗专业的学生,用了半个月时间,编写了一套适合6-12岁孩子的“非遗启蒙课程手册”。

手册里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有有趣的实践:教低年级孩子用彩纸剪简单的动物图案,教中年级孩子编基础的竹编手链,教高年级孩子制作迷你皮影并编排小故事。每个课程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工具清单,甚至还有“安全提示”——比如剪刀要选圆头的,竹丝要提前打磨光滑。

“孩子是非遗传承的未来,必须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启蒙。”周教授在课程研讨会上说,他还特意录制了教学视频,里面有传承人亲自示范,用生动的语言讲解技艺背后的故事,“比如剪兔子时,告诉孩子们‘兔子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的民间传说,让他们在学技艺的同时,也能感受文化的温度。”

他还联系了出版社,将课程手册印刷成册,免费捐赠给山区学校,同时募集了一批非遗教学工具——圆头剪刀、彩色卡纸、细竹丝、安全染料,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亲自动手体验。

林砚舟:统筹“公益支教计划”,搭建帮扶桥梁

林砚舟接过课程手册后,立刻启动“非遗公益支教计划”。他先在高校招募非遗专业的志愿者,经过周教授的课程培训、苏医生的急救培训后,组成10支支教小队,每支小队对应一所山区学校,每月驻校支教3天。

“我已经和山区教育局敲定了支教时间表,第一批志愿者下周就能出发。”林砚舟拿着计划表,向陈曦汇报,“每支小队都配备了‘支教物资包’,里面有课程手册、教学工具,还有给孩子们的小礼物——都是咱们体验店卖的迷你非遗文创,比如小竹编挂件、苗绣钥匙扣,激励他们认真学习。”

他还考虑到志愿者的安全和生活保障,提前联系了当地的乡镇政府,安排志愿者的住宿、饮食,甚至为每个志愿者购买了意外险。“支教不是一时兴起,必须做好长期规划,让公益能持续下去。”他补充道,“我还建立了‘支教反馈机制’,志愿者每周要提交支教报告,记录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遇到的问题,我们根据反馈调整课程、补充物资。”

沈亦舟:联动“社会资源”,扩大公益影响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