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学习深造:教授亲自指导(2/2)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曦每周都会准时去周教授家学习。理论上,她从苗绣、竹编的历史,学到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还跟着周教授整理各地传承人的资料,了解不同技艺的濒危情况;实践上,她从苗绣的打籽针、盘金绣,学到竹编的菱形纹、回形纹,每一个针法、每一种纹样,周教授都会手把手指导,还会把自己珍藏的老物件拿给她参考——比如民国时期的苗绣荷包,清代的竹编食盒,让她通过实物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有一次,陈曦在学习竹编时,总觉得编出来的菱形纹不够整齐。周教授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拿出一把竹丝和一把尺子:“你先量量每根竹丝的宽度,再看看编织时的间距。竹编讲究‘丝匀、距齐’,每根竹丝的宽度要一致,间距也要相同,这样编出来的纹样才好看。”陈曦按照周教授的建议,先把竹丝剪成相同的宽度,编织时用尺子控制间距,果然编出来的菱形纹整齐了很多。
三个月后,陈曦不仅能熟练掌握苗绣的五种基础针法和竹编的四种基础纹样,还能结合理论知识,为传承人的文创设计提出建议。有一次,李阿婆想设计一款苗绣围巾,却不知道该用什么纹样,陈曦就根据学到的苗绣图腾知识,建议用“百鸟朝凤”的简化纹样,还搭配了符合现代审美的颜色,围巾设计出来后,很受年轻消费者喜欢。
周教授看到陈曦的进步,心里很是欣慰。他把自己整理多年的“非遗技艺笔记”送给陈曦:“这里面记录了我这些年对苗绣、竹编、织锦等技艺的研究,还有和传承人交流的心得,你拿着参考,以后遇到问题,我们还可以一起讨论。”
陈曦接过笔记,厚厚的本子上写满了工整的字迹,还有不少手绘的针法步骤图和纹样草图。她翻开第一页,看到周教授写的一句话:“非遗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既要懂技艺,也要懂文化。”这句话,成了她学习非遗的座右铭。
半年后,手作公益举办“非遗技艺交流会”,陈曦作为代表,向参会的传承人和专家分享了自己对苗绣技艺的理解,还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当她讲到“苗绣图腾纹样的文化寓意”时,台下的专家纷纷点头称赞;当她展示自己绣的“百鸟朝凤”苗绣围巾时,不少传承人都表示想和她合作开发文创产品。
交流会结束后,周教授走到陈曦身边,笑着说:“你现在不仅能熟练掌握技艺,还能理解背后的文化,已经具备了非遗传承推广的核心能力。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做更多事,比如整理更多濒危技艺的资料,培养更多年轻传承人。”
陈曦看着周教授,又看了看自己手里的“非遗技艺笔记”,心里满是感激。她知道,自己的进步离不开周教授的悉心指导,更离不开这段系统学习的经历。未来,她会带着学到的知识和技艺,和伙伴们一起,为非遗传承做更多事——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