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14章 学习深造:教授亲自指导

第214章 学习深造:教授亲自指导(1/2)

目录

手作公益的非遗技艺展示柜前,陈曦正对着自己刚完成的苗绣荷包发愁——荷包上的蝴蝶纹样虽然完整,可针脚疏密不均,打籽针的大小也参差不齐,和旁边李阿婆的作品放在一起,差距一目了然。就在她对着荷包叹气时,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周明远教授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中国非遗技艺图谱》,笑着走了过来:“怎么对着自己的作品皱眉头?刚学技艺都这样,我年轻时整理苗绣资料,光是认全针法就花了三个月。”

陈曦回头看向周教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周教授,我总觉得自己对非遗技艺的理解太浅了,不仅手艺练不好,连给传承人的建议都很表面。之前您说要系统学习非遗理论,我现在才明白,没有理论基础,实践根本走不远。”

周教授闻言,把《中国非遗技艺图谱》放在展示柜上,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苗绣针法图谱说:“你能意识到这点就很好。非遗传承不是只学手艺,更要懂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这样吧,从下周开始,每周三下午你到我家来,我亲自教你——先从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学起,再结合实践讲针法、纹样,慢慢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这个提议让陈曦又惊又喜,立刻点头答应。当天晚上,她就把自己之前做的笔记和作品整理好,还列了一张问题清单——从苗绣不同针法的适用场景,到竹编材料的处理技巧,足足写了二十多条。

一周后的周三下午,陈曦准时来到周教授家。客厅的长桌上已经摆好了《中国非遗史》《苗绣纹样考据》等书籍,还有周教授手写的笔记复印件。“我们先从苗绣的历史讲起。”周教授拿起一本泛黄的《苗绣传承录》,翻开夹着书签的一页,“你看,苗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候的苗绣主要用在服饰上,纹样多是图腾符号;到了明清时期,针法才逐渐丰富,出现了打籽针、盘金绣这些现在常用的技法。你之前绣的蝴蝶纹样,其实是苗族‘蝶花图腾’的简化版,原本的纹样里,蝴蝶翅膀上会有细小的花纹,象征自然万物,这些文化背景不了解,绣出来的作品就少了灵魂。”

陈曦一边听一边认真记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提问。当她问到“为什么不同苗族支系的绣法差异这么大”时,周教授特意拿出自己收藏的苗族服饰照片,一张张讲解:“湘西苗族喜欢用红色、黑色,针法粗犷;黔东南苗族则偏爱亮色,针法细腻,这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民俗习惯都有关系。以后你去村寨找传承人,不仅要学手艺,还要多问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技艺的意义。”

理论学习结束后,周教授开始指导陈曦的苗绣实践。他拿起陈曦之前做的蝴蝶荷包,用手指轻轻拂过针脚:“打籽针的关键在于绕线力度和拉线速度,你看这里的籽太大,是因为绕线时太松;这里的籽太小,是因为拉线太快。来,我给你示范一遍。”

周教授从抽屉里拿出绣绷和丝线,虽然他的手指不如年轻时灵活,却依旧熟练地穿针引线:“先把线在针上绕两圈,绕的时候要紧贴针身,然后把针从线圈底部穿过去,拉线时力度要均匀,像这样……”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还特意放慢动作,让陈曦看清每一个细节。陈曦跟着模仿,周教授就在一旁耐心指导,时不时帮她调整手势:“手腕再放松一点,不要太用力,线要顺着针的方向走,不然容易打结。”

那天下午,陈曦在周教授家待了整整四个小时,不仅学到了苗绣的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也有了明显进步。离开时,周教授还给她布置了作业:“下周来的时候,我希望你能绣一个完整的‘蝶花图腾’简化版,不仅要注意针脚,还要想想怎么通过颜色搭配体现图腾的寓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