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新任务:提升自身实力(2/2)
她先联系社区居委会,带着自己做的非遗作品和项目计划书,详细说明体验课能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还能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居委会主任被她的诚意打动,不仅同意免费提供场地,还帮忙在社区微信群里宣传。接着,她又组织了一场“非遗快闪体验”,在社区广场摆上简单的绣绷和竹丝,邀请路过的居民试玩,当天就新增了30多个报名名额。
项目执行过程中,陈曦每天都会记录进度,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比如发现老年学员眼神不好,就把绣线换成更粗的;看到孩子们觉得竹编太难,就简化编织步骤,改成编小挂件。两个月后,“社区非遗体验课”顺利结课,共有120多位居民参与,不少人还表示想继续学习。这次主导项目的经历,让陈曦的统筹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也让她更有信心面对更复杂的挑战。
随着前两项任务的推进,陈曦开始着手准备第三项任务——整合跨领域资源,落地“非遗+跨界”创新项目。她经过思考,决定联合周教授的学术资源、沈亦舟的体育资源和林砚舟的校园资源,启动“非遗技艺进校园+体育文创设计”项目:由周教授编写非遗技艺教材,林砚舟协调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沈亦舟提供赛车文创设计需求,让学生们以“非遗+体育”为主题设计作品,优秀作品由沈亦舟的团队落地生产,收益部分捐赠给手作公益。
为了整合这些资源,陈曦先后组织了三次协调会:第一次和周教授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编写进度;第二次和林砚舟讨论课程设置和学生招募;第三次和沈亦舟沟通文创设计的需求和落地细节。过程中,她不仅要平衡各方的需求,还要解决资源对接中的问题——比如周教授的教材编写进度滞后,她就帮忙整理资料、校对内容;林砚舟遇到高校对接困难,她就一起去拜访学校领导,说明项目的意义。
半年后,“非遗技艺进校园+体育文创设计”项目顺利启动,首批合作的5所高校共招募了200多名学生参与,收到设计作品150多件,其中10件优秀作品成功落地生产,上线后很快售罄。这次项目的成功,让陈曦的跨领域资源整合能力得到了伙伴们的认可,周教授笑着说:“现在的陈曦,不仅能协调资源,还能主导项目,比以前成熟多了!”
一年后,陈曦再次打开系统面板,看着“宿主能力评估”栏里的“优秀”评级,心里满是成就感。系统弹出一条新的提示:“检测到宿主已完成‘核心能力提升计划’所有任务,核心能力显着提升。触发‘联盟领袖效果’:1. 宿主对非遗项目的决策影响力提升,伙伴间协作更高效;2. 系统新增‘非遗创新项目库’,为宿主提供更多跨界项目灵感;3. 解锁‘国际非遗资源对接’权限,助力手作公益走向国际舞台。”
夕阳下,陈曦站在传承馆的展示区,看着自己一年来的成果——从最初的苗绣练习稿,到主导项目的计划书,再到学生们设计的“非遗+体育”文创产品,每一件都见证着她的成长。她知道,提升自身实力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她会带着这些能力,和六位伙伴一起,推进更多非遗项目,让更多老手艺走出传承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中国非遗的光芒,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