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六位忠犬齐聚:如何相处?(2/2)
她的提议立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接下来的时间里,六位伙伴很快进入“协作模式”:周教授和赵村长坐在长桌旁,一起整理乡村非遗的资料——赵村长给周教授讲村寨里传承人的故事,周教授则在图谱上补充标注,准备明天在峰会上结合故事讲解技艺;沈亦舟和苏医生蹲在展示区,讨论怎么在互动环节展示“竹编修复”——沈亦舟从车里拿来一个破损的竹编赛车模型,苏医生则从工具包里拿出细竹丝和胶水,现场演示怎么修补;林砚舟和陆总监则一起调试直播设备,林砚舟帮忙搬梯子调整机位,陆总监则对着电脑测试画质和声音,还时不时问周教授:“您明天讲课的声音要大一点吗?我可以调一下麦克风的音量”。
第二天峰会正式召开,现场的热闹程度远超预期。周教授站在图谱前,手里拿着一个老竹编篮子,结合赵村长讲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竹编技艺的传承历史:“这个篮子是赵村长村里的老艺人编的,已经有五十年了,你们看这个纹理,现在很少有人能编得这么密”;沈亦舟则拿着他的竹编赛车模型,给观众展示“非遗+体育”的文创思路,还现场邀请观众触摸竹编纹理,感受传统工艺的质感;苏医生的修复演示区更是围满了人,他只用一把小镊子和几根细竹丝,就把一个破损的苗绣荷包修复得完好如初,引得观众阵阵惊叹。
到了现场互动环节,沈亦舟果然不负众望,用幽默的语言调动起气氛:“有没有观众想试试苗绣?我们李阿婆教的‘打籽针’,学起来特别简单,学会了能给自己绣个钥匙扣!”他话音刚落,就有不少观众举手,苏医生则在一旁耐心指导,手把手教大家穿针引线;陆总监同步在线上发起抽奖,直播间的热度一路飙升,评论区满是“想要非遗文创”“下次峰会我也要去现场”的留言;林砚舟则忙着维持秩序,给上台体验的观众递绣线和竹丝,还不忘提醒大家:“小心点,别扎到手”;赵村长则在一旁给观众分点心,笑着说:“尝尝我们村里的糍粑,配着茶水吃,解腻”。
峰会结束后,六位伙伴一起收拾现场。周教授看着整理好的图谱,笑着说:“今天大家配合得太好了,比我预期的还要顺利。以后我们可以多聚聚,一起为非遗传承出谋划策——比如下次可以搞个‘非遗技艺培训班’,我来讲文化,苏医生来讲修复,大家都能发挥所长。”
“我同意!”沈亦舟立刻响应,“下次我有赛车比赛,邀请大家去现场!咱们可以在赛场旁边搞个非遗体验区,让来看比赛的观众也能感受非遗的魅力,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高校那边也可以合作!”林砚舟接着说,“下次高校非遗课程开课,我邀请大家去讲课——周教授讲技艺历史,沈哥讲文创设计,苏医生讲修复技术,赵村长讲乡村传承,陆总监讲线上推广,让学生们从多个角度了解非遗,肯定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陈曦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她悄悄打开系统面板,看到六位伙伴的“忠犬特质”旁都多了一个亮着的“协作默契”标签,一条绿色的提示弹出:“检测到宿主成功协调六位忠犬伙伴深度协作,伙伴间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模式,触发‘非遗忠犬联盟’专属效果:1. 资源共享机制激活——伙伴将主动共享核心资源(周教授的学术资源、沈亦舟的体育赛事资源、林砚舟的高校资源、苏医生的修复技术资源、陆总监的线上运营资源、赵村长的乡村渠道资源),形成覆盖‘学术-传播-实践-落地’的非遗传承资源网;2. 智能协作计划生成——系统将根据不同项目需求(如非遗课程、文创开发、技艺修复),自动匹配最优伙伴组合,生成详细分工方案;3. 协作默契度永久提升——伙伴间信任度与配合度显着提高,减少协作摩擦,项目推进效率提升50%。”
夕阳西下,六位伙伴坐在传承馆的庭院里,喝着赵村长带来的绿茶,吃着非遗点心,讨论着接下来的计划:周教授想整理一套“非遗传承百科全书”,把各地的技艺都收录进去;沈亦舟想开发一个“非遗+赛车”主题乐园,让游客既能体验赛车,又能学习非遗技艺;林砚舟想在高校开设“非遗创新创业课”,帮助学生把非遗文创想法落地;苏医生想建立一个“非遗技艺修复中心”,免费帮大家修复破损的非遗物件;陆总监想打造一个“非遗线上商城”,让村寨里的非遗产品能卖到全国各地;赵村长则想在村里建“非遗体验民宿”,让游客住下来,跟着老艺人学手艺。
陈曦听着大家的想法,突然明白:六位忠犬伙伴的相处之道,从来不是“谁比谁更重要”,而是“彼此互补,共同发力”;不是“独自完成一件事”,而是“一起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他们各自带着不同的资源和优势,却有着同一个目标——让非遗传承下去,让老手艺被更多人看见。
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遇到新的困难,但陈曦不再担心。因为她知道,身边有这六位“忠犬伙伴”,他们会一起出谋划策,一起解决问题,一起为非遗传承拼尽全力。而这份默契与信任,会成为他们最珍贵的财富,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