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好感度+5:学长的成长(2/2)
深夜十一点,3d模型终于调试完成。江屿打开社区后台,“3d手作教学库”的预约学习人数已经突破5000人,留言区里,老艺人王师傅说“想把竹编技艺也做成模型”,年轻用户小夏说“终于能在家跟着老艺人学手艺了”。他转头看向陈曦,语气里带着期待:“明天上线后,我们可以根据反馈优化竹编、陶艺模块。我还想开发‘虚拟手作工坊’,让用户能和老艺人在线上一起完成作品,就像围坐在同一个火塘边一样。”
陈曦看着他眼里的光,想起这半年来的点点滴滴:他为了学苗绣,手指被针扎得发红却没喊过疼;为了收集老艺人的操作习惯,顶着烈日跑遍三个合作社;为了简化老艺人的使用界面,反复测试十几种按钮布局——那个曾经只活在代码世界里的技术宅,如今长成了能连接“技术、文化、用户”的桥梁,像竹编的经纬,把零散的需求织成了完整的传承网络。
第二天上午九点,“3d手作教学库”苗绣模块正式上线。两小时后,学习人数突破1万,用户留言刷满了屏幕:“终于能看清落针的角度了!”“连《绣谱》的知识点都有,太用心了!”李阿婆特意来到技术室,拉着江屿的手,指着屏幕里的虚拟人物笑:“江小子,你这‘电脑里的手艺’比我口头教还清楚,以后我们老骨头的本事,就靠你传下去了!”
当晚,陈曦打开系统面板,江屿的好感度从103\/100稳稳升至108\/100,一条淡蓝色的提示弹出:“检测到江屿通过‘精准还原传统技艺细节、优化文化联结型互动体验、实现技术服务传承的价值跃迁’,完成从‘技术开发者’到‘传承赋能者’的成长,好感度提升5点,‘技术赋能者’特质新增‘文化联结’属性。触发效果:1. 牵头成立‘非遗数字化实验室’,联合高校、非遗中心开发10项濒危技艺3d模块;2. 启动‘虚拟手作工坊’项目,实现用户与老艺人实时在线协作;3. 设立‘技术传承基金’,资助年轻开发者参与非遗数字化保护。”
月光透过窗户,落在江屿整理的技术笔记上,那些标注着“老艺人提示”“古籍引用”的字迹,是他成长的印记。陈曦知道,江屿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飞跃,而是在每一次向老艺人请教、每一次倾听用户需求、每一次优化技术细节里,慢慢沉淀出的温度——他终于懂得,技术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能让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活起来、传下去的温暖纽带。
未来的公益路还很长,但陈曦不再担心技术与传承的隔阂。因为她知道,身边有这样一位心怀传承、持续成长的技术学长,“3d手作教学库”会成为非遗传承的星星之火,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老手艺,让老艺人的心血在数字世界里,绽放出永不熄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