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181章 教授的付出:调整课程时间

第181章 教授的付出:调整课程时间(2/2)

目录

有次讨论《天工开物》中“陶土烧制”章节,需要结合景德镇老艺人的柴窑烧瓷技巧。为了找到最精准的古籍记载,教授提前两天泡在市图书馆的古籍部,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查阅善本,还特意复印了十几页关键内容,用红笔在“陶土需经三晒三泡”旁批注:“现代景德镇仍用此原理,‘晒’改为烘干,效率提升,本质不变。”讨论当天,他拿着复印件,站在投影幕布前,逐字讲解:“我们要在课程里说清楚这种‘传承中的创新’,让学员知道,技艺手法会变,但匠心和古法智慧不会变。”

还有一次,教授连续三天熬夜整理苗绣古籍,第二天在传承馆讨论时,突然扶着额头,脸色有些发白。陈曦赶紧扶他坐在沙发上,想联系沈砚川过来检查,教授却从口袋里掏出降压药,笑着摆摆手:“老毛病了,吃片药就好。我们继续说‘打籽绣’,我还得去苗寨找李阿婆,确认古籍里的‘缠针密度’和她的实操是不是一致。”陈曦拗不过他,只能让他休息半小时,看着他喝下半杯温水,又重新拿起古籍,眼神里满是愧疚与敬佩。

陈曦偶然看到教授的笔记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时间安排:“7:00 起床,整理古籍批注;7:30 去学校;8:00-12:00 授课;12:10-12:40 吃午饭;12:50-13:30 赶往传承馆;13:30-18:00 公益课程研发;18:30 到家吃饭;19:00-22:30 整理古籍资料;23:00 休息。”甚至周末,他也安排了去浙江安吉、贵州苗寨的合作社,带着录音笔,记录老艺人的口述历史,补充到课程的“技艺传承故事”模块里。

月底那天,“手作公益数字化课程3.0版本”终于完成研发。新增的“古籍解读”模块里,教授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将《绣谱》的配色理论、《天工开物》的技艺记载,与现代手作实操完美结合。上线当天,教授特意来到传承馆,看着屏幕上不断增长的学员注册量——短短两小时,“古籍模块”的点击量就突破了5万次。他指着屏幕上的学员留言“原来苗绣配色有这么深的文化讲究”,笑得像个孩子:“你看,年轻人喜欢,我们的辛苦就没白费。”

陈曦打开系统面板,周明远教授的好感度从93\/100稳稳升至100\/100,一条暖黄色的提示随之弹出:“检测到周明远教授通过‘调整数十年授课习惯、牺牲休息时间、深度解读古籍’等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为手作公益注入核心文化价值,好感度达满级,解锁专属特质标签——‘文化传承者’ 。触发效果:1. 教授将长期担任手作公益‘文化总顾问’,每季度更新‘古籍与技艺结合’课程内容;2. 解锁‘大学非遗合作资源’,教授所在高校将与传承馆联合开设‘传统手作文化课程’,吸引大学生参与技艺传承;3. 教授牵头成立‘手作文化典籍库’,收录全国濒危技艺古籍资料,为公益项目提供永久文化支撑。”

夕阳透过窗户,落在教授与古籍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陈曦看着教授认真整理古籍的样子,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像教授这样的人,用自己的时间与心血,为传统技艺筑起文化的根基。未来的公益路上,有这样一位“文化传承者”在,传统技艺必将在文化与实践的滋养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