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教授的付出:调整课程时间(1/2)
“手作公益数字化课程3.0版本”研发进入冲刺阶段,传承馆的会议室里堆着一摞摞古籍复印件与技艺资料,陈曦盯着屏幕上的课程框架,眉头却始终紧锁——作为课程核心的“古籍与实践结合”模块,进度比预期慢了近三分之一。周明远教授是唯一能将《天工开物》《绣谱》等古籍与现代手作技艺精准对接的人,可他的时间却被大学课程牢牢占据。
教授每周有四节传统文化必修课,还要主持两场研究生研讨会,留给公益项目的只有周末。可3.0版本要求月底前上线,新增的“竹编经纬古法解读”“苗绣配色典籍溯源”等内容,若没有教授的专业解读,学员根本无法理解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核。比如《天工开物》中“竹编需顺竹纹而织”的记载,若不结合现代竹编艺人劈竹丝的实操技巧,学员很可能误解为“任意编织”;清代《绣谱》里的“五色相生”理论,没有教授拆解配色逻辑,学员只会机械模仿,无法体会传统审美。
“要是教授能多些时间就好了……”陈曦对着进度表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屏幕上“古籍模块待完善”的红色标注。话音刚落,会议室门被轻轻推开,周教授抱着一摞泛黄的古籍复印件走进来,深蓝色中山装的袖口沾着些许墨渍,镜片后的眼睛却透着温和的笑意:“小陈,别愁眉苦脸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将古籍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展开,露出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随后掏出自己的大学课程表——红色水笔圈出的授课时间几乎占满了工作日。“你看,我周一、三下午各有两节课,周二、周四上午各两节课,看似满档,但能调整。”教授拿起笔,在课程表上划下一道横线,“我已经跟教务处申请了,把周一、三下午的课调到早上8点到12点,这样下午就能空出完整时间来传承馆;周二、周四上午的课不变,但我可以提前一小时到学校,7点就开始备课,中午不休息,直接过来。”
陈曦看着课程表上被修改的时间,心里一阵发紧:“教授,您都72岁了,早上上课、下午跑传承馆,再熬夜整理资料,身体会扛不住的。”教授却摆了摆手,指尖轻轻敲了敲古籍上的文字:“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要是因为我没时间解读,就没法传给年轻人,那才是真的可惜。我跟研究生们也商量好了,研讨会改成线上,省得他们往返学校,我也能多挤点时间出来。”他顿了顿,眼神里满是坚定,“晚上我还能在家整理资料,虽然辛苦点,但能让传统技艺活在数字化课程里,值了。”
接下来的日子,周教授彻底开启了“连轴转”模式。每天早上7点半,他准时出现在大学校园,拿着泛黄的古籍复印件,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传统技艺与文化传承”;12点下课铃一响,他匆匆在学校食堂买份盒饭,坐在长椅上几口吃完,就打车赶往传承馆,下午1点准时出现在会议室,面前摊着的古籍上早已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好重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