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周皇商 > 第379章 战后痛思旧军弊,新军构想在心中

第379章 战后痛思旧军弊,新军构想在心中(1/2)

目录

一、残甲鉴弊:太宰夜勘军报策,旧制沉疴触惊心

崇德元年七月末,齐王府书房烛火通夜不熄,案上并置三物:其一为寿州战损的锁子甲,甲叶崩裂处仍嵌着赵军箭矢的铁镞;其二为户部呈递的《淮南军饷核销册》,朱批 “截留三成” 四字刺目;其三为枢密院绘制的《东门溃退示意图》,红笔圈注的 “护驾军与游击营推诿” 字样,在烛火下如凝血般暗沉。

陈琅披玄色朝服踞案而坐,指尖叩击甲胄的声响沉闷如鼓:“寿州一役,五万守军折损过半,非战之罪,乃制之溃也。” 他抬眼望向躬身侍立的参军,声音沉如寒潭,“李重进部左翼溃退时,竟有厢军士兵掷械而走 —— 此辈多是藩镇旧部,心中无‘大周’,只知‘主将’,如何能战?”

参军递上降将名册,纸页间还沾着火药残灰:“此乃归降赵军的籍贯册,其中十七人曾效力后汉、后周、赵宋三朝,堪称‘三姓士卒’。东门之变,正是此辈私放登城梯。”

“甲胄见弊,非器之朽,乃心之散。” 陈琅将名册掷于案上,目光扫过舆图上标注的藩镇势力,“若凭此等‘派系军’北伐,纵使神火飞鸦再利,轰天雷再猛,也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今日可叛赵宋归我,明日便可信赵宋反我 —— 此等隐患,必须连根拔起。”

二、宫闱议策:太后制衡皇权虑,王妃关切民生本

“齐王深夜筹谋,莫非已有强军之策?” 珠帘轻响,符后身着深紫凤袍步入书房,十二串明珠垂落的帘幕未及完全收起,便先抛出关键一问,“哀家在长乐宫听闻,你欲弃旧军、建新营,可有此事?”

陈琅起身行礼,取过案上草拟的《新军策》递上:“臣确有此念。旧军沉疴有三:一曰派系盘根,藩镇将领私蓄部曲,如慕容延钊之于赵宋,李重进麾下亦有‘郭家旧部’‘杨家亲军’之分;二曰战术僵化,仍守‘步骑对冲’古法,不知火器协同;三曰心志散乱,士兵为粮饷而战,非为社稷而战。此三弊不除,北伐终是空谈。”

符后展开策论,目光停在 “遴选标准” 一栏,指尖在 “忠烈之后、年轻农夫” 八字上轻顿:“弃藩镇旧部而用寒门,固然可防‘三姓士卒’之祸,然此举必遭藩镇非议。李重进、韩令坤等老将,恐会以‘忘本’为由发难 —— 你可有应对之策?”

“臣早有计较。” 陈琅指向策论中 “军屯制” 条款,“新军驻淮南荒田,一半粮充军饷,一半粮赈流民。此举有三利:一解国库之困,无需增赋便可养兵;二安藩镇之心,新军不占旧军粮道;三固民生之本,荒田复耕可增税基。”

侍立一旁的符清漪此时开口,声音虽柔却切中要害:“夫君之策虽妙,却需虑及士卒后路。忠烈之后尚可凭‘殉国荫蔽’安身,年轻农夫若战死,其家眷何以为生?臣妇在扬州赈济时见多了‘孤儿寡母哭军营’之景,若不设‘遗属优抚司’,恐难招得死士。”

符后闻言颔首:“清漪此言正中要害。五代以来,士兵‘死无抚恤、伤无安顿’,乃是逃兵屡禁不止的根源。可在军屯中设‘遗孤学堂’‘寡妇工坊’,让士卒知‘身后有靠’,方能死战不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