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周皇商 > 第284章 病帝谋局东宫引,宫闱潜浪赵氏兴

第284章 病帝谋局东宫引,宫闱潜浪赵氏兴(1/2)

目录

汴京宫城,晨钟未尽,雾气如丝。紫宸殿外,石阶湿冷,百官鱼贯而入时,一道陌生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赵光义身着青衫,手捧文卷,神色恭谨地立在丹墀下,与周遭绯紫官袍的朝臣格格不入。众臣暗自诧异:赵家二郎素来只为兄长幕僚,何以得入朝堂?更出奇的是,御座上的柴荣虽病体支离,鬓边染霜,却亲自颔首示意:“赵光义,朕览你《平辽十策》,颇有见地,今日可当堂详陈。”

赵光义躬身应命,声线清亮穿透殿宇:“臣谨以草民之身,斗胆陈十策:其一,开幽燕互市,以茶铁换契丹战马,耗其战意;其二,暗资辽部弱族,挑唆部族嫌隙,坐收渔利;其三,遣士入辽传汉学,潜移默化其心;其四,设外交使团交互礼遇,以和促利;其五,修建边陲关隘,储备粮草,不以战动民;其六,奖掖商贾,暗布资金,扶助内政稳固;其七,遣文士抄录契丹史志,潜导其政治观;其八,强化幽燕刺探网络,掌握边情;其九,调动民间舆论,借物质文明之利软化民心;其十,密设连络小队,与各部族建立互信通路。”十策不涉黩武,尽是务实制衡之法,连素来挑剔的赵普都不住点头。柴荣听罢,目光扫过阶下陈琅——这位心腹正端坐班首,面色如常,唯有指尖微扣朝笏,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帝王缓缓开口:“朕意设‘平辽策问司’,赵光义为司正。”

满殿哗然。白身骤掌司局,古来罕见。陈琅适时出列:“赵光义才学固佳,但骤擢恐难服众,不若先授翰林待诏,入东宫伴读,以观后效。”柴荣沉吟片刻,缓缓颔首:“依卿所奏。”此言落地,更似惊雷——东宫乃储君所在,赵光义入内伴读,不仅是观后效,更是将赵氏兄弟巧妙捆绑,既引入局中,又以东宫为制衡。赵光义叩首谢恩时,青衫下摆轻扫金砖,无人见他眼底掠过的精光,像是冷月下的暗刃。

退朝后,养心殿内药气弥漫。柴荣靠在绒垫上,挥退近侍,只留赵匡胤:“殿前司军心仍系于你。”声音低沉,每字都耗尽心气,“朕欲复你都点检之职,但有一条件——赵光义留东宫,既辅太子,亦为……人质。”赵匡胤膝行半步,额头抵地:“臣遵旨。”他能感受到御座上传来的目光,那目光里有信任、有忌惮,更有帝王临终前不得不为的制衡——用赵氏武将之威,压陈琅师徒文臣之势,再以东宫为绳,捆住赵氏兄弟的野心。

与此同时,陈府书房烛火摇曳。王朴踱步,长须微颤:“陛下病急乱投棋,赵氏一文一武,若真拧成一股,将来谁能制住?”陈琅摊开山东舆图,朱笔圈出潘美驻军之地:“学生已召潘美自岭南归,暂代李筠任山东都部署。李筠反复,先削其权为试刀石;潘美沉毅,可镇东面军权,压赵氏锋芒。”他指尖点在“汴京”二字上,语气沉冷:“东宫引赵光义,看似制衡,实则火已引至储君身边。咱们需盯紧,切不可让火烧了柴氏根基。”

夜色渐深,东宫书房却亮着烛火。七岁的柴宗训伏案,面前摊开一局残棋。赵光义俯身讲解,声音温润如玉:“殿下看这枚‘车’,虽能横冲直撞,却需‘士’‘象’护着,否则易成孤子。天下如棋,棋子再强,也需借势。”太子稚声问:“先生是说,我要学借人之势?”赵光义浅笑颔首,目光掠过窗外——宫墙下黑影闪过,是他安插的眼线,正盯着陈琅府的方向。入东宫非终点,而是借储君之名织网:蜀地旧臣念着他暗中庇护的花蕊夫人,殿前司旧部记着兄长恩义,宫内侍者亦被金银收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