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契丹私钱乱瀛市,周铸铅钱百姓拒(1/2)
显德十一年三月,瀛洲西市的青石板路上,碎银与铜钱的碰撞声被此起彼伏的争吵淹没。一个穿皮袄的契丹商人用骨尺量着两枚周钱,嘴角撇出讥诮:“这枚重三钱,当两文用;那枚缺了角,顶多算一文。” 粮铺掌柜攥着褪色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按私钱定价!周钱折七成,不买就滚!” 摊位前的老妇抖着布兜里的铜钱,大半是边缘磨得发亮的契丹私钱,仅三成是字迹清晰的旧周钱 —— 半月之内,瀛洲粮价已从百文一石飙至一百三十文,而这一切的根源,就藏在这些轻飘飘的私钱里。
契丹私钱像雪片般涌入瀛洲,是从正月开始的。这些铜钱边缘剪得锋利,正面 “应历元宝” 的字迹模糊不清,掂量起来比周钱轻了一半,含铜量仅三成,却被契丹商人强行按 “一私钱抵半周钱” 使用。西市绸缎铺的王掌柜最清楚其中猫腻:“前日收了十贯私钱,熔了才得三斤铜,连本钱都收不回!” 商户们被逼无奈,纷纷在门板上贴出 “私钱定价、周钱折价” 的告示,百姓拿着积攒的旧周钱去买粮,反倒要被克扣三成,街头巷尾骂声连片。
最苦的是靠手艺谋生的匠人。银匠张老头蹲在王彦超北面行营招讨使府外墙角,用小锤敲验一枚契丹私钱,铜钱应声裂开,断面泛着灰白的铅色。“这哪是铜钱?分明是铅疙瘩!” 他往掌心吐口唾沫,将碎钱扔得老远,“上个月能用两文周钱买斤盐,现在得四文私钱,再这么下去,手艺再好也得饿死!” 墙角堆着十几枚碎钱,都是百姓拿来鉴定的,其中八成都掺了大量铅锡,敲起来声音发闷,落地即碎。
消息传到荆楚时,柴荣正乘龙舟巡视长江防线。五万禁军沿江列阵,甲胄在阳光下泛着金辉,可御座上的帝王却对着瀛洲送来的急报紧锁眉头。密信上画着两枚铜钱的图样:契丹私钱轻薄如榆荚,周钱边缘已被剪得只剩一半。“契丹想用这等伎俩拖垮朕的北伐?” 柴荣将密信拍在案上,江水拍打船舷的声响仿佛成了瀛洲百姓的哭嚎,“传旨三司,立刻熔毁私钱重铸新币!”
可三司回奏的难题让他心头一沉:国库铜料仅够铸造正常货币的三成。“陛下,不如掺些铅料?” 内侍捧着三司使的奏折,声音发颤,“只需外观相似,百姓未必能识破。” 柴荣盯着案上的铜料清单,指尖划过 “瀛洲铜产量不足” 的字样,最终在奏折上批下 “依议” 二字 —— 他没看见,奏折角落用小字写着 “拟掺铅六成”。
四月初,瀛洲府衙前的空地上堆满了新铸的周币。这些铜钱泛着诡异的灰青色,边缘毛刺未修,“显德元宝” 的字迹模糊难辨。匠人刚将钱串挂上木杆,一阵风过,竟有半数铜钱从绳孔处断裂,散落一地碎块。“这钱能花?” 围观百姓炸开了锅,有人捡起碎钱用力一捏,指腹立刻染上铅灰色的印记,“朝廷这是把咱们当傻子骗!”
更糟的还在后面。商铺老板们凑在一起比对新币,发现同样重量的新币比旧周钱轻两成,用牙一咬就留下深深的齿痕。不到三日,瀛洲所有商铺都贴出了新告示:“只收旧周钱,新币概不受理”。西市最大的粮铺甚至挂出木牌,上面写着 “布帛换粮:绸缎一匹换米三石,粗布一匹换米一石”,百姓抱着新币在粮铺前哭骂,却只能回家翻箱倒柜找出旧布帛、草药,重新过上以物易物的日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