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暗流触礁(1/2)
福州城的元宵余温尚未散尽,上元灯会的彩绸仍挂在街巷檐角,但杨士奇心中已无半点年节松弛。周老吏传来的京师消息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他必须更快、更准。然而,“永昌号”在福州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宛若一头蛰伏的巨兽,鳞甲厚重,难觅破绽。那日发现的异常“闽铁”碎屑是重要线索,却远不足以撬动这庞然大物。
直接审问钱福?无异于打草惊蛇,且无铁证,对方必然矢口否认,甚至可能引来其背后保护伞的疯狂反扑。搜查“永昌号”货栈?没有确凿罪名和地方官府配合,根本不可能,即便强行搜查,对方也必有准备,恐怕一无所获。
杨士奇深知,他需要找到一个更薄弱、更容易突破的环节。这张巨网,不可能铁板一块,总有疏漏之处。
他将目光投向了与“永昌号”有生意往来,却又并非其核心圈层的中小商户,以及那些可能被钱福势力压榨、却又敢怒不敢言的底层人物。
一名锦衣卫扮作收购南洋香料的北方客商,在与几家小商号接触时,刻意流露出对“永昌号”低价货源的好奇与羡慕。几杯黄汤下肚,一名被“永昌号”挤兑得快经营不下去的香料行老板,终于吐露怨言:“……钱老板?路子是野,心也黑!他那些便宜货怎么来的?嘿,半夜里从东边‘鬼湾’进来的船,卸的货都不走市舶司的勘合!我们这些老实做生意的,怎么争?”
“鬼湾”?杨士奇立刻捕捉到这个地名。他命人暗中查访,发现这“鬼湾”是福州外海一处偏僻的小港湾,礁石密布,水道复杂,官方船只很少前往,正是进行隐秘交易的绝佳场所。
几乎同时,另一路查访匠户的锦衣卫也有了一丝进展。他们在福州城外一个以打铁为生的村落里,发现了几户人家近来生活骤然宽裕,翻修了房屋,却说不清财路来源。村中老人私下抱怨,这几家的壮劳力时常被“城里来的老爷”半夜接走,数日方回,神神秘秘,工钱给得倒是爽快,但不让对外人言说。
“半夜接走”、“数日方回”、“不让外传”——这像极了在进行某种需要隔绝视线的隐秘劳作,私铸火器无疑需要这样的环境。
两条线索,一条指向海上接货地点,一条指向可能的私铸工坊,都与“永昌号”隐隐相连。然而,这些仍是旁证和推测,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杨士奇决定兵行险着。他要在“鬼湾”蹲守,亲眼目睹一次“永昌号”的秘密交易,并设法获取实实在在的物证。
正月廿十,月黑风高。根据内线提供的模糊时间,杨士奇带着两名最精干的锦衣卫,潜伏在“鬼湾”附近嶙峋的礁石背后。海风凛冽,带着刺骨的湿寒,吹得人几乎麻木。黑暗中,只有海浪拍打礁石的呜咽声。
子时前后,漆黑的海面上终于出现了几点微弱的灯火,如同鬼火般悄无声息地向港湾靠近。那是三艘没有悬挂任何旗帜的舢板,吃水颇深,行船方式也与寻常渔船大相径庭,灵活而迅捷。
舢板靠岸,十几条黑影敏捷地跳下,与早已等候在岸上的另一伙人迅速交接。借着对方偶尔晃动的灯笼微光,杨士奇看清了,从船上卸下的,是一个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长条状物件!那形状,绝非寻常货物,分明像是——火铳!
更让他心头一震的是,他隐约看到其中一艘舢板的船舷上,似乎有一个模糊的标记,在灯光下一闪而过——那似鱼非鱼、似鸟非鸟的图案!
是“鬼鳐”舟!它们果然存在!
“大人,动手吗?”身旁的锦衣卫压低声音,手已按上了刀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