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房奴的压力与缓解(2/2)
苏晴眼睛亮了:“对!我和晓雅整理书屋时,还记了学生常买的文具 —— 初一要带卡通的橡皮,初二得用几何尺,初三喜欢厚点的笔记本。咱们第一批少进点,花个两百来块就能铺满半格货架,卖得好再补。”
沈浩又补充:“而且能跟书屋搭着卖,林叔叔要是遇到买教辅的同学,提一嘴小卖部有文具,客流能共享。咱们住得近,晓雅放学来帮忙理理货,我周末也能看店,不用您多费心。”
沈建国看着儿子笃定的眼神,又扫了眼账本上的 “余钱 312 元”,突然笑了。他伸手从柜台下摸出个铁盒,打开是叠整整齐齐的零钱,最上面压着张五十的:“你们想得比我周全。这两百块拿去进货,剩下的留着补零钱。” 他把钱递给沈浩,指尖在儿子手背上按了按,“不是爸抠门,是过日子得有规划 —— 就像你算的利润,哪怕每本只赚 5 毛,攒着也能应急。你得记住,钱不是花完就完,要知道怎么让它生钱,才叫会过日子。”
沈浩接过钱,指尖触到铁盒里的凉意,心里突然亮堂。父亲不是怕压力,是想教他把日子过稳 —— 就像这小卖部的货架,每样东西都摆得有章法,才不会乱。
第二天一早,沈浩和苏晴去了县城的文具批发市场。1999 年的批发市场还没装空调,帆布棚子漏着风,却挤满了挑货的人。他们在晨光的摊位前蹲了半个钟头,选了 10 盒铅笔、20 块橡皮、30 本笔记本,还特意挑了两盒带量角器的尺子 —— 苏晴说初二的物理要用。算下来刚好花了 187 块,剩下的 13 块买了捆透明胶带,用来贴价格标签。
搬货回来时,晓雅正蹲在小卖部门口帮沈母择菜。“我来我来!” 她扔下菜篮子,踮着脚抱过一摞笔记本,小心地摆在货架上,还从书包里掏出支彩笔,在标签上画了小太阳,“这样同学一眼就能看见啦!”
沈建国看着三个孩子忙前忙后 —— 苏晴蹲在地上贴标签,字写得工工整整;晓雅把橡皮按颜色分类,摆得像小方块;沈浩则拿着账本,在 “文具进货 187 元” 那行字旁边,又添了句 “预估月销 300 元,利润 150 元”—— 突然觉得心里踏实得很。
没过几天,小卖部的文具就卖动了。先是晓雅的同学来买笔记本,接着有家长带孩子来挑尺子,连小区里的老师都来买铅笔,说 “比街口的文具店近,还便宜”。月底算账时,沈建国指着账本上的 “文具盈利 162 元”,笑着拍沈浩的肩:“你算的利润还真差不离。以后这文具的进货,就交给你规划了。”
沈浩接过账本,在页边画了个小小的算盘 —— 他知道,父亲教他的不只是卖文具,是把日子过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