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篮坛的荣耀 > 第2章 少年

第2章 少年(1/2)

目录

印第安纳穹顶那声石破天惊的刷网声和随之而来的、几乎要把顶棚掀翻的欢呼,总算像退潮一样,慢慢平息了。载着一身荣耀和还没干透的汗水,印第安纳大学山地人队回到了布卢明顿。这座平日里安安静静的大学城,这下可算是彻底疯了,满大街都是穿着红色队服、举着“我们是冠军”牌子的球迷,比过圣诞还热闹。

可处在风暴眼正中心的那个17岁华侨小子,李特,反倒像是没事人一样。媒体的长枪短炮追了他几天,发现这小子除了必要的庆祝活动,生活轨迹压根没变——不是泡在训练馆,就是钻在图书馆或者实验室里,安静得跟他投出那个绝杀球之前的表情一模一样。NcAA锦标赛最杰出球员(op)的奖杯,最后颁给了整个赛季表现更稳当、数据也更漂亮的贾里德·杰弗里斯。对此,李特非但没半点不爽,反而暗暗松了口气。他本来就是个场均6.7分、4.3个篮板,主要靠抢断和盖帽混饭吃的防守工兵。那记抢断和三分绝杀,在大多数人眼里,纯粹是走了狗屎运,是上帝那天恰好穿着印第安纳的球衣在打球。只有李特自己,还有极少数知道他底细的人心里清楚,那电光火石间的预判、那一下快如闪电的启动、还有在几乎失去平衡时还能稳稳把球扔进篮筐的本事,可绝不是一句“运气好”就能打发的。

时间得往回拨个几年。

布卢明顿西边,一片安安静静的居民区。十三岁的李特,个头已经蹿到了一米八五,但瘦得像根被风一吹就能晃三晃的竹竿。那时候,他刚靠着脑子好使连跳几级,混进了高中,也磕磕绊绊地挤进了校篮球队。可这篮球之路,在家里头,走得并不顺当。

李建国教授的书房里,飘着一股旧书页和浓咖啡混在一块儿的味儿。这位印第安纳大学物理系的顶梁柱,此刻正拧着眉头,盯着桌上几张李特那惨不忍睹的比赛技术统计表。“投篮命中率,百分之三十八。场均得分,5.2分。”李建国的手指头敲着纸张,声音平稳,但透着股不容商量的劲儿,“特特,你的时间,应该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下个月的州数学竞赛,我已经帮你报好名了。另外,普林斯顿夏校的申请材料,你得抓紧准备。”

书桌对面,年轻的李特闷不吭声地站着,手指头悄悄攥成了拳。他懂老爸是为他好。在李建国那套严谨的科学世界观里,理性、逻辑、板上钉钉的公式定理,才是通往成功人生的康庄大道。篮球?那玩意儿充满了不可控的变量和在他看来毫无美感的肌肉碰撞,纯粹是浪费他宝贝儿子天赋的瞎胡闹。

“建国,孩子喜欢就让他打嘛,”母亲苏梅端着盘切好的水果走进来,温柔地打着圆场。她是教音乐的,心思更细腻,也更能体会儿子对篮球那股子热乎劲儿,“你看他训练多拼,打球也能强身健体,多交朋友,挺好的。”她走到李特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背,眼神里全是支持。

“就是就是!我哥打球最帅了!我们班同学都可羡慕我了!”刚满八岁的妹妹李雪,像个跟屁虫似的黏在妈妈身后,眨巴着大眼睛望着哥哥,满脸都是小星星。

李特感激地看了眼老妈和老妹,但对上老爸,他还是选择了沉默。他知道,光靠嘴皮子,根本说不动这个信奉“数据至上”的老学究。他得用别的法子来证明,或者说,给自己找一条既能摸篮球,又能让心里头踏实点的路。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李特一个人在家附近的社区公园篮球场练球,心里头装着事,投篮怎么投怎么歪。挫败感上来,他泄愤似的把球狠狠往地上一砸,篮球像个炮弹一样弹起来,径直飞向场边的小路。正好一位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唐装、胡子头发都白了的老爷子慢悠悠走过,眼见球飞来,也不见怎么慌张,随手一伸,那颗带着蛮劲的篮球就跟被施了定身法似的,老老实实停在了他手掌心里,连个旋儿都不带打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