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观星之法,旦夕昏中候(2/2)
叶法善被他逗笑,紧绷的神经松了些:“它可不是害羞,是在告诉我们,今日会阴天。”
果然,午后便飘起了细雨。
日复一日的观测中,叶法善渐渐摸到了规律:正午时分,当表影最短时,阳光烈得能晒化青石上的露水,这正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应夏至;而冬至那日,表影长得几乎要爬到观星台的台阶上,寒风像刀子般刮过,连呼出的气都凝成了白雾。
他将现代天文学的“黄赤交角”知识与圭表测影结合,拿出算筹在竹简上反复演算。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约为66.5度,这便让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而岁差正是由此产生的自转轴进动所致。他算出岁差约为每七十一年零八个月差一度,比崔道演所说的“百年差一度”更精确。
他用竹简画出表格,左边记着年份,中间是观测到的昏中星位置,右边是按新算法算出的结果,两相对照,误差小得惊人。“道长您看,”他将表格递给崔道演,“按这个算法,百年后的心宿位置,该比现在偏西三度左右。”
崔道演接过竹简,眯着眼看了半晌,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这算法倒新鲜,用的是何道理?”
叶法善简单解释了地球自转轴进动的原理,虽用词陌生,却条理清晰。崔道演听完,捻着胡须点头:“虽与老道多年的观测略有出入,但道理是相通的。观星既要守古法,也要通变,不能死抱书本,你这点像甘德,肯动脑子。”
除了三时观星,崔道演又教他“候气法”。在后院的角落里,十二根不同长度的律管并排埋在土里,管口与地面齐平,周围用细土封严,只露出刻着音律名称的管头: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这些律管里装着芦苇膜烧成的灰,”崔道演蹲下身,指着最粗的黄钟律管,“到了相应的节气,地气会顺着律管上升,把灰吹出来。比如冬至,阳气始生,黄钟律管的灰就会飞出;夏至,阴气始生,林钟律管的灰会动。”
他用手指在律管周围的土上轻轻拂过:“此时召‘地雷’最易,因地下阳气顺着律管往上涌,雷气能借着这股劲儿深入地底,劈妖除祟时最见效。”
叶法善按崔道演的吩咐,每日清晨都来查看律管。秋分那日天刚亮,他发现蕤宾律管的管口积着一层薄薄的灰,像撒了把细盐,显然是夜里被地气吹出来的。他心中一动,立刻跑到观星台召雷。
果然,雷气比往日更盛,指尖的雷光刚亮起,便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它向下,落地时精准地劈在预先画好的符上,连周围的草叶都没伤到分毫。“真的灵验!”叶法善又惊又喜,仿佛摸到了天地之气的脉搏。
崔道演站在不远处看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这便是‘候’的妙处。气至则雷动,时到则符灵,就像农夫等待惊蛰的雷声唤醒土地,时机到了,一切便水到渠成。”
叶法善望着那些静默的律管,忽然明白,观星不仅是仰头看星辰的方位,更是俯身听天地的呼吸。那些星辰的移动、表影的长短、律管的飞灰,都是天地在说话,唯有听懂了这些话语,才能让雷法与天地同频,真正做到“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