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以量子知识,论雷法之妙(1/2)
张玄真的手指重重点在雷法图谱的“昆仑气脉”节点上,那处用朱砂画着一个小小的雷纹,标注着“雷气之源”。“你看这图谱,”他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古人说昆仑为天地之根,雷气从昆仑起,沿九州脉络流转,与你说的‘气脉节点’竟完全相合!只是没人说清这脉络为何能传雷气,你这‘牵网’的比方,倒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叶法善望着图谱上纵横交错的线条,忽然想起量子力学中的“量子场”——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弥漫于整个空间,粒子则是场的激发态。这不正与“雷气藏于天地,引之则成雷电”对应吗?
“晚辈斗胆再打个比方,”叶法善指着窗外雨后的天空,“天地间的雷气,就像一片看不见的湖水,平时平静无波;而我们的灵力,就像往湖里扔的石子,石子落水,便会激起涟漪,涟漪扩散开,能让远处的水也跟着动。这涟漪,便是雷气沿‘气脉’传播的痕迹。”
他顿了顿,尽量让表述更贴近道法:“《清微丹诀》说‘雷乃气之激’,这‘激’字用得极妙。就像那石子,扔得越准(找对节点)、力气越大(灵力越足),涟漪就越广,引来的雷气就越多。若能找到气脉的‘主干道’,哪怕只用一点灵力,也能引来滔天雷气,这便是‘四两拨千斤’的道理。”
张玄真听得入了迷,竟忘了平日里的威严,俯身凑近叶法善:“那‘气脉’的‘主干道’在哪?如何找?”
“晚辈以为,‘主干道’便是天地阴阳交汇之处。”叶法善指着图谱上的“南北极”标记,“冬至阴极阳生,北极雷气最盛;夏至阳极阴生,南极雷气最旺。就像人体的任督二脉,是气血的主干道,天地的雷气主干道,也该与节气、方位相关。”
他想起现代地理学中的“地磁两极”,虽与这里的“南北极”概念不同,却同样是能量汇聚之地,便补充道:“道长院中的九根铁柱,按九宫方位排列,想必就是在模拟天地气脉的节点,铜线则是连接节点的‘脉络’,这样才能高效引雷气。若将铁柱再往南北两极的方位微调寸许,引气效果或许会更好。”
张玄真眼睛一亮,猛地一拍大腿:“对啊!老道总觉得铁柱的位置差了点什么,引雷时总有些滞涩,原来问题在这!”他当即喊来明虚道士,“去拿罗盘来,按叶道长说的,把正南和正北的铁柱往极点方向挪三寸!”
明虚道士虽疑惑,却不敢多问,连忙取来罗盘。张玄真亲自指挥挪动铁柱,当南北两根铁柱各挪三寸后,院中的铜线忽然轻轻颤动,顶端的铜铃发出“叮铃”一声轻响,竟有细微的电光在铜线间一闪而过。
“成了!”张玄真哈哈大笑,笑得络腮胡都抖了起来,“你这脑子,真是个宝贝!玄阳那家伙怎么教出你这么个徒弟?这雷气引动的顺畅感,比之前强了三成不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