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格物致知意,科仪换新诠(1/2)
藏经阁的晨光斜斜切过窗棂,在《道门科范秘要》的书页上投下菱形光斑。叶法善指尖划过“斋醮净坛仪”的插图,图中道士正持桃木枝洒甘露水,裙摆沾着湿痕,旁边注“以艾水洒四方,驱邪秽”。他忽然想起昨日在药圃见老道晒艾草,叶片上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银光——那是艾草含有的挥发油,现代化学称之为“桉叶素”,本就有杀菌驱虫之效。
“原来如此。”叶法善喃喃自语,提笔在抄本旁写下:“艾水之效,一为物理清洁(去尘),二为化学抑菌(挥发油),三为心理暗示(观想驱邪),三者合一,方显‘净坛’之功。”
王道宗端着药碗走进来,见他在批注旁画了个小小的分子结构简笔画(尽管笔法稚拙,却隐约能看出环状结构),不由好奇:“法善,你这画的是何物?倒像藤蔓缠在一起。”
叶法善连忙用砚台盖住,笑道:“晚辈瞎画的,想着艾草能驱邪,许是里面藏着‘阳分子’,像小钩子似的,能勾住阴邪之气。”他怕说“分子”太突兀,换了个道门能理解的说法。
王道宗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却没追问,只指着插图:“今日练‘安坛仪’,要设五方神位,摆五谷、清水、香烛。你前日摆五谷总乱了顺序,可知为何?”
叶法善想起《道门科范秘要》中“五方对应五谷”的记载:东方青帝位摆麦,南方赤帝位摆黍,中央黄帝位摆稷,西方白帝位摆稻,北方黑帝位摆豆。他忽然福至心灵,想起现代地理学:东方多麦,南方多黍,中原多稷,西方多稻,北方多豆——这哪是玄学,分明是古人对各地农作物分布的总结!
“晚辈以为,”叶法善斟酌着开口,“五谷对应五方,许是因‘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东方产麦,用麦祭青帝,似在告诉神明‘此乃此方最丰之物,以示诚心’;同理,南方用黍,是因黍耐湿热,最合南方水土。如此一来,神位与五谷的关联便更实在了,摆错了,反而显得对地方物产不熟,失了‘诚’字。”
王道宗抚掌道:“说得好!老道练了一辈子科仪,只知‘该如此’,却没想过‘为何如此’。你这说法,倒让五谷摆得更有道理了。”
两人来到坛场,叶法善按新悟的道理摆设:东方位的麦穗选了颗粒最饱满的,穗尖朝东,似在呼应东方生气;南方位的黍米用红布裹着,放在赤陶碗里,与南方火德相映;中央位的稷米堆成小山状,取“土载万物”之意。摆到西方位时,他忽然发现稻壳上沾着些细灰,便用清水冲了冲——现代卫生观念告诉他,洁净的供品更易保存,也更显恭敬。
王道宗见了,起初皱眉:“稻米忌水,沾了水恐招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