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法本藏真意,咒语通鬼神(2/2)
叶法善凑近细看,帛书上的朱砂虽已暗淡,那小小的箭头却依然清晰。他指着“请”字:“这个箭头先扬后抑,是说要先高后低吗?”
“正是。”王道宗笑道,“‘请’字像拱手行礼,先抬手(扬声),再弯腰(抑声),才有恭敬之意。你之前念得太直,像在喊人,哪有半分请神的样子?”
说着,老道起身,演示起“请神咒”的念法与手势:念“恭”字时,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声音上扬如捧物;念“请”字时,双手缓缓下落,声音随之降低,带着虔诚;念到“三清”二字,双手分开,掌心向上,声音平稳如磐石,仿佛真有三清降临。“你听这声韵变化,像不像在跟神明对话?要让听的人——不管是神还是人——能从声音里感受到你的心意。”
叶法善跟着比划,起初手忙脚乱,要么手势快了声音慢,要么声音快了手势乱。但他渐渐发现,当注意力放在“心意”上,想着“我是真的在请神明降临”时,手势和声音竟慢慢合拍了。念到“降临坛前”时,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放柔,双手也自然地向前伸展,仿佛真能触到一丝清凉的气息。
烛火渐渐沉了下去,王道宗添了根新烛,火光重新明亮起来,照得帛书上的朱砂字仿佛活了过来。“咒语的力量,一半在字,一半在念的人。”老道的声音在烛光中显得格外温和,“你若心不诚,念得再标准也没用;你若心诚,哪怕字音稍有偏差,神明也能感受到你的意。这便是‘言为心声,咒为心音’。”
叶法善握着那卷帛书,指尖能感受到朱砂的微凉。他望着窗外的夜空,仿佛能看到无数星辰在倾听。原来咒语不是简单的字句,而是心与天地、与神明沟通的桥梁,每一个字,都是从心里长出来的声音。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念起“请神咒”,这一次,他没有刻意看声韵谱,只是想着三清的庄严,想着心中的恭敬。念到“降临坛前”时,竟隐约听到窗外传来一声极轻的风鸣,像叹息,又像应答。
王道宗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悄悄将帛书推得更近了些。烛火在两人之间跳动,将影子投在墙上,随着咒语的节奏轻轻摇晃,仿佛也在跟着念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