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雪地里的体温:抱团取暖的医学原理(1/2)
第一节 雪临绝境
长平的雪来得像场劫。前半夜还只是飘着细碎的雪粒,像磨碎的盐,撒在地上悄无声息。后半夜突然变了脸,狂风卷着鹅毛大雪,像无数匹白马奔腾而来,砸在帐篷上“噼啪”作响,仿佛要把这临时搭建的窝棚掀翻在地。不到一个时辰,整个营地就被埋得只剩顶帐篷尖,像给大地盖了床脏棉絮,还是湿透了的那种,沉甸甸地往下压。
林越钻出帐篷时,睫毛上的霜“咔”地掉了一小块,砸在积雪上没声响。雪没到膝盖,每拔一次腿都像在扯根生锈的桩,靴子里灌满了雪,冻得脚趾发麻,像踩着几块冰棱子,疼得钻心。他抬头看了看天,铅灰色的云层低得像要塌下来,把太阳捂得严严实实,连一丝光都透不出来。医疗帐篷被积雪压得往下塌,帆布发出“咯吱咯吱”的呻吟,仿佛下一秒就要裂开,露出外面白茫茫的绝望。
“林郎中!快进来看看!”帐篷里传来士兵的哭喊,声音被寒风刮得发脆,像块要裂的冰,“伤兵们……都不动了!跟冻僵的石头似的!”
林越心里一沉,猛地钻进帐篷。寒风顺着他掀开的帘缝灌进来,卷起地上的干草,打在脸上生疼,像被小石子砸了。帐篷中央,伤兵们横七竖八地躺着,盖着的破被子薄得像层纸,被雪水浸得发硬,贴在身上像冰壳,冻得人骨头缝里都发冷。最边上的赵老三蜷缩成团,嘴唇紫得像颗烂茄子,呼吸微弱得像蛛丝,往他鼻孔前放根羽毛,竟纹丝不动。
“摸耳尖。”林越的声音有点抖,不是因为冷,是因为怕。他的指尖触到赵老三的耳尖,冰凉刺骨,没有一丝活气——这是体温过低的征兆,核心体温怕是跌破35c了。他学过体温过低的分级:35c以下嗜睡,32c以下昏迷,再往下,心脏就会像冻僵的齿轮,咔嗒一声停摆,再也转不起来。
帐篷里静得可怕。往日此起彼伏的呻吟声没了,只剩偶尔的咳嗽,咳得有气无力,像破风箱在抽最后一口气,抽一下,停半天。一个断了腿的年轻伤兵,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牙齿不受控制地打颤,发出“咯咯”的响,眼神散得像摊化了的墨,嘴里含混不清地嘟囔着:“娘……炕……我冷……给我盖床厚被子……”
“别睡!”林越扑过去摇他,这孩子昨天还能拽着他的衣角要水喝,眼睛亮得像星星,现在眼皮沉得像坠了铅,“睡着就再也见不到你娘了!你娘还等着你回家呢!”
伤兵没反应,头往被子里缩了缩,像只想钻进土里躲冻的虫,仿佛这样就能隔绝这刺骨的冷。负责照看的士兵叫王二,急得直搓手,手冻得通红,指关节肿得像小萝卜,却搓不出半点热,他带着哭腔说:“林郎中,柴房的柴早就烧完了!前天就没了!就算有柴,这帐篷四处漏风,跟个破筛子似的,火一烧就灭,跟没烧一样!”
林越环顾四周,帐篷被雪压得凹陷的中央,形成一个天然的窝,稍微能挡点风。他突然想起扁鹊先生在药圃里讲的“北地防冻诀”,说极寒时猎户会挤在山洞里,互相搂抱着,用彼此的体温焐活冻僵的同伴,哪怕外面风雪如刀——当时只当是趣闻,觉得原始得很,此刻却成了救命的稻草,唯一的指望。
“把所有能找到的被子都抱来!”林越的声音劈了叉,像被寒风刮破的布,“破的、烂的、沾血的,只要能挡风,能裹住身子,全要!一块布片都别落下!”
士兵们疯了似的冲进各个帐篷翻找,有的甚至跑到战死士兵的尸体旁,把盖在他们身上的破布也扯了下来。很快抱来一堆“破烂”:有打了七八个补丁的军被,补丁的颜色五花八门,一看就是缝缝补补好多次;有缺了半截的褥子,露出里面发黄的棉絮,成团地掉;还有条被子上沾着暗褐色的血渍,已经发黑,边角被啃得乱七八糟,大概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被饿疯的野狗啃过。但此刻没人在乎这些,能裹住身子的就是好东西,就是命。
“把伤兵都挪到中间!”林越指挥着,手指冻得发僵,指节泛白,几乎弯不过来,“轻着点,别碰着伤口,就当挪的是易碎的瓷,碎了就拼不回来了!”
两个士兵一组,哈着白气,嘴里呼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冷空气中。他们小心翼翼地把伤兵往帐篷中央挪,每一步都走得很慢。体温最低的那个伤兵叫李栓柱,已经开始抽风,嘴角淌着白沫,像条快死的鱼,被抬起来时像条软塌塌的麻袋,头歪向一边,脖颈处的皮肤冻得发青,像块劣质的淤青布,毫无生气。
林越往他颈动脉上一摸,脉搏弱得像快停摆的钟,“咚咚”两声,间隔长得让人揪心,仿佛下一秒就会彻底停掉。他突然想起先生解剖冻死的兔子时说的:“体温降到冰点前,心脏会像被冰碴扎,跳得又快又乱,像疯了一样,最后干脆罢工,再也不跳了——人也一样,冻到极致,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没了。”
“快!把他放最中间!”林越吼道,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慌,心脏像被一只手攥紧了,“用三件被子裹!最厚的那件!就是打了红补丁的那件!”
第二节 相拥取暖
帐篷中央的凹陷处,三床破被子被铺成个不规则的圆,雪水从帆布缝里渗进来,在被子上洇出深色的斑,像块被打湿的脏地图,斑斑点点,触目惊心。
“体温最低的放核心!”林越蹲在地上,用冻得发僵的手指戳了戳圆心,指尖几乎失去知觉,“手脚发绀的、说胡话的、已经抽风的,往中间挤,挤得越紧越好!还能哼哼的、稍微有点力气的,放外层!快点!”他记得先生教的“体温梯度”,热量会从高温向低温传导,把最冷的、最危险的裹在中间,才能最大限度锁住温度,不让那点可怜的热气散掉。
士兵们七手八脚地摆位置,伤兵们像被摆进窝里的蛋,一个个挨着挤着,彼此的体温透过单薄的衣衫渗过去,像股微弱的电流,虽然微弱,却带着生的希望。最外层的伤兵叫张五,断了一只胳膊,他想往外挪挪,嫌挤得慌,喘不过气,被林越一眼瞪回去:“挤着才暖和!你留的那点缝,风能钻进来冻死人!这点挤算什么?总比冻死强!”
他捡起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圈,圈里点了三个点,分别标上1、2、3:“看到没?1号是核心,最暖和,像火炉;2号是中间层;3号是外层,稍微冷点。人越多,火炉越旺,这叫‘传导散热减少法’——先生说的,比烧火管用,尤其是没火的时候!”
伤兵们似懂非懂,却没人再动。一个断了胳膊的老兵叫赵老栓,五十多岁了,他往旁边靠了靠,把怀里的破被子分了半条给身边的少年伤兵,少年的嘴唇冻得发紫,像颗烂桑葚,此刻却轻轻说了声“谢”,气若游丝,几乎听不见。
林越把找来的所有被子都盖在他们身上,一层压一层,像盖了座小山坡,只露出一颗颗脑袋,像地里冒出的蘑菇。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雾,很快又被风吹散,像从未存在过。他脱下自己的棉袍,那是他身上最厚实的东西,盖在最外层,棉袍上还沾着上次截肢时溅的血,已经发黑,此刻却成了最厚实的屏障,抵御着外面的严寒。
“林郎中,你咋办?”王二看着只穿单衣的林越,他的耳朵冻得通红,像挂了两个小番茄,鼻尖也是红的,“你也会冻僵的!你不能有事啊!”
“我年轻,火力壮。”林越笑了笑,牙齿却在不受控制地打颤,发出“咯咯”的响,像漏了风的门轴,“你们去熬姜汤,姜要多,越多越好,红糖要足,越烫越好!记得用陶缸熬,保温!快去!”
他知道,光靠抱团不够。体表保暖只是第一步,必须唤醒核心体温,让血液流动起来——姜汤里的姜辣素能让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红糖的糖分能产热,提供能量,这是先生种姜时说的:“姜是火性子,能在血里烧起来,驱寒的本事比药强,尤其是这种能冻死人的天。”
帐篷外,王二带着两个士兵,用三块石头支起陶缸,捡来最后几根干柴,那是藏在石头底下,没被雪淋湿的,火苗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像个垂死的老人,随时可能熄灭,却总算舔到了缸底,发出微弱的光和热。姜块被扔进缸里,发出“滋滋”的响,辛辣的味道顺着帐篷缝钻进来,呛得人直打喷嚏,却也带来点活气,像根针在扎麻木的神经,提醒着人们还活着。
林越守在“人团”最外层,后背靠着冰冷的帐篷杆,冻得发僵,像块贴在墙上的木板,浑身的骨头都在疼,像被冻裂了。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身边伤兵的颤抖在减轻,刚才那个说胡话的少年,呼吸匀了些,不再喊“冷”,只是偶尔哼唧一声,像只找到窝的小猫,暂时安全了。
“每刻钟换次位置!”林越对负责照看的王二说,声音冻得发沉,像从冰窖里捞出来的,“让外层的往里挪,内层的往外挪,轮流取暖,别让谁一直待在外面,冻成冰雕!一个都不能少!”
他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的“钟表”,用树枝标上刻度,像个转盘:“看到没?1号是核心,3号是外层,按这个圈换,顺时针转。谁也别偷懒,少换一次,可能就少条命!用这根木棍当计时器,立在这里,倒了就换!”
王二点点头,拿起根小木棍当计时器,立在地上,眼睛瞪得像铜铃,生怕看漏了时辰,误了换位置的事。
林越摸了摸身边伤兵的手,虽然还是凉,却不再像刚才那样冰得刺骨,像握着块冰坨子,指甲盖的青紫色淡了些,像退潮的海水,慢慢露出点粉色。他松了口气,冻得发僵的后背却传来一阵刺痛,像有无数根冰针在扎,疼得他龇牙咧嘴。
帐篷外的雪还在下,“簌簌”的声响像无数只手在抓挠帆布,让人心里发毛。帐篷内,伤兵们的呼吸声渐渐变得均匀,偶尔有人咳嗽,也比刚才有力了些,不再是那种气若游丝的抽气。彼此贴近的身体,像一块块互相取暖的炭,虽然微弱,却聚成了团火,在这绝境里,噼啪地燃着,散发着光和热,也散发着生的希望。
第三节 姜汤暖流
姜汤的香气像把钥匙,带着股辛辣的暖意,撬开了帐篷里凝固的寒气,钻到每个人的鼻子里。负责熬汤的王二端着陶缸进来时,白汽裹着辛辣的暖香,在他冻红的脸上凝成水珠,顺着下巴往下滴,砸在地上的干草上,洇出小小的湿痕,很快又被寒气冻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