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望闻问切?我只想开化验单(1/2)
第一节 热症疑云
长平战场的雨,下得缠绵又歹毒,像无数根冰冷的针,扎进人的骨头缝里。临时诊疗帐篷是用破军毯和断矛杆搭的,四处漏风,穿堂风卷着帐外的血泥味、腐烂气息和雨水的腥气,直往人鼻孔里钻,呛得人喉咙发紧,像塞了团浸了油的棉絮。
帐内,发霉的草席上挤满了发热的赵军士兵,他们蜷缩着,脸色潮红得像熟透的柿子,嘴唇却干裂起皮,爆起的白皮间渗着血丝。有人不住地咳嗽,胸腔里发出“呼哧呼哧”的声响,像破旧的风箱;更多人则趴在草席边呕吐,酸腐的秽物混着没消化的粗粮,在地上积了一滩滩,与草席的霉味、草药的苦味搅在一起,形成一种让人窒息的恶臭,连最耐脏的苍蝇都绕着飞。
林越蹲在一个年轻士兵面前,指尖搭在他的腕脉上。雨丝从头顶的破洞漏下来,打在他的旧皮甲上,冰凉的触感顺着脊梁骨往下窜,激得他打了个寒颤。他的指尖能清晰地感觉到病兵脉搏的躁动——快,而且乱,像受惊的兔子在乱撞,每一次跳动都带着微弱的震颤,仿佛下一秒就要断掉。
在他的脑海里,这触感自动转化成一幅波形图:扁鹊教他切脉时,曾用手指在他手腕上模拟过正常脉波,那是平缓的起伏线,像风吹过麦田的弧度,沉稳而有力;而眼前这病兵的脉波,却像被狂风撕扯过的布条,呈锯齿般杂乱,每一次跳动都急促而无力,与他们胸腔里发出的“呼哧”声、喉咙里的干呕声完美重合,织成一张绝望的网。
“眼睛。”林越轻声说,抬手拨开病兵汗湿的刘海。病兵的眼结膜充血,布满了细密的红血丝,像被人撒了一把红胡椒面,连眼白都染成了淡粉色。这不是疟疾的典型症状,扁鹊的医案里写过,疟疾多是周期性发热,且结膜不会红得这么吓人,更像是“邪入胃肠,湿热上涌”。
“还不是瘴气闹的!”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像一块冰冷的石头砸进沸水里。林越回头,见胡郎中拄着根药杵,慢悠悠地走过来。胡郎中是赵军里的老军医,留着山羊胡,下巴上的胡子沾着草药渣,据说师从某个隐居的老神仙,最信“瘴气致病”的说法,药箱里常年备着驱瘴汤的方子。
“胡郎中。”林越站起身,雨水顺着他的发梢往下滴,在胸前的旧皮甲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湿痕,“这些士兵的症状不太像瘴气。瘴气多犯肺,会咳嗽喘促,痰涎壅盛,他们却多是呕吐,且眼结膜充血明显,更像是……”他顿了顿,把“水源污染”几个字咽了回去,换成更易理解的说法,“像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伤了肠胃。”
胡郎中“嗤”了一声,药杵在地上磕出火星,溅在发霉的草席上:“年轻人懂什么!这连绵阴雨,地气上涌,沼泽里的秽气蒸腾,不是瘴气是什么?去年秋天那场疫病,不也是这样?喝两副驱瘴汤就好了。”他指了指角落里熬着的药锅,黑乎乎的药汤冒着泡,散发着苦涩的气味,像一锅熬坏了的浆糊,“我已经让人煎了驱瘴汤,每人一碗,保管药到病除。”
一个刚喝了药汤的士兵突然剧烈呕吐起来,刚灌进去的药汤混着酸水喷了一地,气味更加难闻。他虚弱地摆手,手腕上的青筋因为用力而暴起:“没用……喝了更吐……胃里像被火烧……”
胡郎中的脸色沉了沉,山羊胡气得直抖,像只炸毛的猫:“良药苦口!病来如山倒,哪有喝一碗就好的道理?”他转向其他士兵,声音提高了八度,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都给我喝!谁不喝,就是违抗军令!军法处置!”
士兵们面面相觑,看着那黑乎乎的药汤,又看了看呕吐不止的同伴,脸上满是恐惧,却没人敢违抗。一个瘦小的士兵刚端起碗,手一抖,药碗掉在地上摔碎了,他“噗通”一声跪下,磕头如捣蒜:“郎中饶命!我喝!我喝!”
林越的目光越过帐篷的破洞,望向远处的河流。那条河是赵军的主要水源,离营地不过半里地。连日阴雨,河水早就涨了,浑浊得像一锅搅浑的泥浆,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绿莹莹的泡沫,像肥皂水吹出来的泡泡,却散发着一股浓烈的腥臭味,比昨天更重了。
“胡郎中,”林越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坚持,雨水顺着他的下颌线往下滴,“这些士兵发病集中在喝河水的群体,喝井水的小吏们几乎没发病。能不能先别急着喝药?我想先查查看他们的饮食,特别是饮水来源。”
胡郎中的山羊胡翘得老高,像根竖起的针:“查什么查?水不都是河里挑的?难道还能是龙王爷下的毒?我看你就是年轻气盛,想抢功!告诉你,这些兵蛋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第一个参你!”他转身对煎药的士兵喊道,“继续灌!谁不喝,直接撬开嘴!”
林越没再争辩。他知道,跟固执的人讲道理,就像对着石头说话。他蹲下身,重新握住那个呕吐士兵的手腕,指尖的脉波依旧杂乱如锯齿。他忽然想起扁鹊处理军中痢疾时说的“凡疫病群发,先查饮食水源,不可轻言瘴气”,当时他还觉得老人太过谨慎,现在才明白,那是无数人命换来的经验。
雨还在下,帐篷里的酸腐味越来越浓。胡郎中还在逼着士兵喝驱瘴汤,药锅咕嘟咕嘟地响,像在煮一锅绝望。林越看着那些被迫仰头灌药的士兵,又看了看帐篷外那条浑浊的河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找到证据,不然这些士兵可能真的要被“瘴气”和这碗没用的药汤一起断送了性命。他的指尖在病兵的腕脉上轻轻按压,仿佛能透过这杂乱的搏动,听到无数生命在无声呼救。
第二节 木炭图谱
雨势稍歇,天边透出一丝惨白的光,像病人脸上勉强挤出的气色。林越找了块相对干燥的帐篷布,是从破口处剪下来的,边缘还带着撕裂的毛边。他捡起一根烧黑的木炭头,炭芯还带着点余温,是从火塘里刚扒出来的。
“这是干嘛?画鬼画符吗?”胡郎中抱着胳膊,站在一旁冷笑,山羊胡上沾着的草药渣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他刚把最后一个病兵灌了药,此刻正满脸不悦地盯着林越,觉得这小子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哗众取宠。
林越没理他,自顾自地在布上划拉起来。木炭在粗糙的布面上留下黑色的痕迹,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春蚕在啃桑叶。他先画了三横三竖,打了个九宫格,横排用炭笔写着“发热度数”——他只能凭手感估算,分成“微热(手触不烫)”“中热(手触发烫)”“高热(烫手)”三档;竖排写着“呕吐次数”,从“0次”到“5次以上”;最右边一栏,留着写“饮水来源”。
“张三,发热烫手(高热),呕吐三次,喝的河水。”林越一边问,一边在对应的格子里画“正”字,笔画用力,炭粉簌簌往下掉,落在他的手背上,像撒了一层黑灰。他的袖子卷到肘部,露出的胳膊上沾着泥点,是刚才扶病兵时蹭的,还有几道被树枝划破的细小伤口。
一个负责记录的年轻士兵凑过来,看得眼睛发直:“林越哥,你这法子……能看出啥?病就是病,画这些格子有啥用?”
“看出谁更容易生病,生的病更重。”林越头也不抬,又转向下一个病兵,那士兵正趴在草席上干呕,胸口剧烈起伏,“李四,发热中等(手触发烫),呕吐两次,喝的什么水?”
“河……河里的……”李四有气无力地回答,嘴唇干裂得像块老树皮,说话时嘴角扯得生疼,“井里的水……早就被长官们分完了……我们这些大头兵……只能喝河里的……”
胡郎中在旁边嗤笑,药杵在地上磕出“咚咚”的响,像敲着丧钟:“故弄玄虚!生病就是命不好,撞上了瘴气,跟喝什么水有屁关系?我看你就是闲得慌,不如过来帮我熬药!”
林越依旧没接话,他的注意力全在那块帐篷布上。炭笔在布上移动,一个个“正”字渐渐填满了格子。喝河水的士兵名字后面,“高热”和“多次呕吐”的格子里,“正”字堆得像小山;而少数几个喝井水的病兵(多是些小头目),症状明显轻得多,有的甚至只是微热,没呕吐。
“有意思。”林越喃喃自语,指尖点在布上,“喝河水的,发病的有27个;喝井水的,发病的只有9个。发病率差了三倍还多。”他忽然想起扁鹊教他整理医案时说的“凡诊病,需观其群,辨其异,同症者,必寻其同因”,此刻这些数字,不正是在诉说那个“同因”吗?
“巧合!都是巧合!”胡郎中跳脚,山羊胡气得直抖,像被风吹乱的茅草,“那些喝井水的,体格壮!跟水没关系!我当年在赵国军营,喝河水的多了去了,也没见这么多人生病!”
“王老五体格壮吧?”林越抬头,目光锐利如刀,扫过胡郎中,“他喝的河水,现在烧得人事不省,呕吐物里都带血了。李七郎文弱得像个书生,喝的井水,现在还能自己走路。这也是巧合?”他指了指角落里那个正靠着帐篷壁喝水的瘦小士兵,“他就是李七郎,昨天喝了半碗河水,吐了一次,今天改喝雨水沉淀的水,烧已经退了。”
胡郎中被噎得说不出话,脸涨得通红,像被炭火烤过的红薯。他跺了跺脚,药杵在地上磕出个小坑:“反正就是瘴气!你这鬼画符没用!有这功夫,不如多采点驱瘴的草药!”
林越没跟他争辩,只是把木炭头递给旁边的年轻士兵:“继续记,新来一个记一个,千万别错了。”他转身走出帐篷,想去河边看看。雨停了,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泥土味,混杂着远处传来的腐臭味,像块发了霉的肉。
他刚走到帐篷门口,就被胡郎中叫住了:“你去哪?”
“找证据。”林越的声音飘回来,带着雨水的湿气和不容置疑的坚定,“证明不是瘴气。”
帐篷外的泥地被踩得稀烂,深一脚浅一脚,像踩在烂泥塘里。林越深吸一口气,空气里除了雨水的腥气,还隐约能闻到一丝河水里特有的腐臭味,比昨天更重了。他的脚步很快,心里的那个念头越来越清晰:水源,一定是水源的问题。
回到帐篷时,林越的裤腿沾满了泥,像绑了两块铅。他走到“木炭图谱”前,新的数据又填了不少,喝河水的病兵数量涨到了32个,喝井水的还是9个。差距越来越明显,像一道鸿沟,横亘在“瘴气说”和“水源说”之间。
“你看这里,”林越指着图谱,对围过来看热闹的士兵说,“喝河水的,呕吐的比例特别高,说明病邪可能在肠胃;喝井水的,呕吐少,发热也轻。这更像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而不是瘴气。瘴气哪会挑人喝水的地方?”
士兵们交头接耳,看向胡郎中的眼神里,多了些怀疑。有个老兵怯生生地说:“我昨天就觉得河水不对劲,漂着层绿沫子,闻着有点臭,像……像死鱼的味……”
“胡说!”胡郎中厉声打断,山羊胡气得竖了起来,“河水一直那样!以前喝了也没事,怎么偏偏今天有事?就是瘴气!你们别听这小子胡说八道!”他虽然嘴硬,心里却有点发虚,毕竟那图谱上的“正”字,摆得明明白白,不像作假。
林越拿起木炭,在图谱最下方画了一条歪歪扭扭的河,旁边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炭粉落在他的手背上,像撒了一层黑灰。他知道,这张简陋的统计表,就是他现在最有力的武器,比任何华丽的理论都管用。扁鹊说过“医者不争口舌,争实证”,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能让所有人闭嘴的实证。
夜幕降临,帐篷里点起了油灯,昏黄的光把“木炭图谱”上的字迹照得格外清晰。那些密密麻麻的“正”字,像一群沉默的证人,无声地诉说着真相。胡郎中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药锅也熄了火,大概是觉得没趣,又或许是心里的那点坚持开始动摇了。
林越守在图谱旁,时不时有士兵过来添新的记录。他看着那些不断增长的数字,心里越来越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那条浑浊的河里。他必须想办法让所有人相信,不然,这张图谱上的“正”字,只会越来越多,直到把整个帐篷都填满,把所有鲜活的生命都吞噬。
第三节 浊流溯源
天刚蒙蒙亮,林越就揣了块干硬的麦饼,带着两个愿意帮忙的士兵,往河边走去。露水打在草叶上,晶莹剔透,像撒了一地碎钻,却掩不住草叶下的泥泞和腐臭。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腥气,比在营地里闻到的更刺鼻。
“林越哥,真要去啊?胡郎中说了,去了也是白去,还可能被秦军的探子撞见。”一个叫王小二的士兵小声说,他的腿有点瘸,是上次打仗被箭射的,这次没发热,算是侥幸。他手里拿着根长矛,紧张地四处张望,像只受惊的兔子。
“不去看看,怎么知道白去?”林越的脚步没停,裤腿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泥点,还有几道被荆棘划破的血痕,“要是真能找到原因,能救多少弟兄?你忘了昨天晚上,赵小四烧得说胡话,喊着要娘的样子了?”
另一个士兵赵大牛是个壮汉,性子直,瓮声瓮气地说:“我信林越哥!那驱瘴汤喝了没用,说不定真是水的事!我昨天就看见上游漂着个死猪,好大一只,白花花的,被石头卡住了,看着瘆人!”
林越的心猛地一沉:“死猪?在哪段?”
“就在前面那个弯道,”赵大牛指了指前方,那里河道突然变窄,水流湍急了些,“被两块大石头夹着,泡得鼓鼓的,肚子都破了,看着……看着就恶心。”
三个人加快脚步,很快就到了赵大牛说的弯道。河水依旧浑浊,墨绿色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泡沫,绿莹莹的,像肥皂水吹出来的泡泡,却散发着一股浓烈的腥臭味,比昨天在营地里闻到的重十倍,熏得人头晕眼花。
“在那!”王小二指着河湾的石头堆,声音发颤,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