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皇后之邀(2/2)
她顿了顿,观察着皇帝的神色,见他虽未言语,但眼神示意她继续,便知此事有戏,于是将早已打好的腹稿娓娓道来:“苏才人当年在宫中,便以聪慧恭谨、知书达理闻名,先帝在时亦多有赞许。如今她为国祈福三载,青灯古佛,这份诚心与苦劳,天地可鉴。若是在寺中因病有个什么闪失,传扬出去,恐有损陛下仁德之名,也让世人非议天家苛待旧人。”
她见铺垫得差不多了,便顺势抛出真正的意图,语气更加真诚,仿佛全然是为皇帝、为大局考量:“臣妾斗胆,思得一法。想着苏才人既已带发修行数年,尘心妄念想必已净,且她熟知宫中规矩,性情沉稳。如今刘妹妹……”她提到刘婕妤时,语气微顿,带上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性子活泼烂漫,陛下虽觉鲜亮可爱,能解圣心烦忧,但后宫之中,亦需有沉稳持重之人,以作表率,方能彰显皇家气度,正肃宫闱风气。”
“不若……”她终于说出了核心,“由臣妾出面,奏请陛下恩准,将苏才人接回宫中安置。一则,可全其三年修行之功,彰显陛下与中宫对旧人的体恤与恩典;二则,苏才人回宫后,可在宫内佛堂继续清修,为国祈福,同时以其自身经历与品性,规训宫人,引导风气,岂非两全其美?由臣妾出面安置,对外只言是宫中体恤旧人辛劳,接入宫中静养调理,名正言顺。想必……前朝诸位关心礼法的大人,见是中宫之意,关乎后宫内务,也不会多有异议。”
这番话,说得可谓是滴水不漏,面面俱到。既点明了苏璃潜在的“价值”(聪慧恭谨,可正风气),又给了皇帝一个完美无瑕的台阶(全其修行之功,体恤旧人,彰显仁德),更将可能来自前朝的阻力巧妙地揽到了自己身上(由中宫出面,前朝不便过度干涉后宫事务)。而其最深层、也最迫切的动机,便是借苏璃这把“沉稳”的刀,来分薄、乃至压制刘婕妤那日益“活泼”、威胁到她中宫地位的恩宠。
云承睿心中波澜起伏,暗赞苏璃料事如神。她此前通过隐秘渠道传递的信息,已暗示中宫或有此动。如今看来,一切尽在她的算计之中。皇后自以为高明的谋划,实则正一步步走入她设下的棋局。面上,他却故作沉吟,指尖在案上轻敲,仿佛在权衡利弊,片刻后才缓缓道:“皇后有心了,思虑甚是周全。苏氏当年……确有其才。只是……”
他刻意拉长了语调,抛出最后一个顾虑:“她毕竟已出家,身在佛门,骤然接回宫廷,是否于礼不合?恐惹物议。”
皇后见他松口,心中大喜,早已准备好的说辞立刻跟上:“陛下明鉴。苏才人乃是带发修行,并未正式剃度,算不得真正的方外之人。且接回宫中,并非令其还俗享乐,而是允其在宫内辟一静所,于佛堂继续清修,为国祈福,其志不改。同时,以其经历规训宫人,亦是修行的一种,更是功德。此乃陛下与中宫念及旧情,彰显天家仁厚恩典之举,何人敢妄议?若真有那不开眼的迂腐之辈嚼舌根,自有臣妾以中宫之名应对。”
云承睿要的就是她这番“义正辞严”、主动揽责的理由。他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被说服”的赞许,语气也缓和了许多:“皇后贤德,顾全大局,朕心甚慰。既然如此,此事便依皇后所言,由皇后全权酌情办理吧。务必……要妥当安置苏氏,一应用度,不可短缺,勿使她再受委屈。”
“臣妾遵旨。”林皇后心中一块大石彻底落地,脸上绽放出由衷的笑容,再次深深下拜,“陛下放心,臣妾定会安排得妥帖周全,必不叫陛下失望,亦不让苏才人感到丝毫怠慢。”
她步履轻快地退出紫宸殿,心中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布置宫室,如何敲打内务府,如何借此机会在六宫面前树立自己贤良大度、统领有方的形象。她仿佛已经看到,那位“沉稳懂事”、“知书达理”的苏才人回宫后,如何感恩戴德地站在自己这边,如何用那份沉静与智慧,帮她牢牢压制住刘婕妤那股子不知天高地厚的嚣张气焰。
阳光透过雕花长窗,在她离去的背影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她却浑然不知,自己这番精心谋划、自以为能巩固权位的妙棋,从始至终,其念头萌芽、其言辞设计,甚至其最终踏入紫宸殿的时机,都落在另一双远在梵刹、却洞察秋毫的,更加深邃睿智的眼眸算计之中。她亲手,为自己,也为这沉寂许久的大周后宫,请回了一位未来的、真正的对手。螳螂捕蝉,黄雀已在身后悄然振翼。
**章尾:** 中宫巧言请凤归,自认棋高占先机。岂知螳螂捕蝉日,黄雀已在身后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