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杂智部总序(1/2)
冯梦龙说:“‘杂智’为啥叫‘杂’呢?因为它是机灵中带着点狡黠,聪慧却不算宏大。真正的大智慧不屑于耍小聪明,但有时候大智慧反而会被狡黠的人困住;高层次的谋略看不起小伎俩,可高层次的谋略偶尔也会被小伎俩欺骗。拆穿那些狡黠的套路,正统的智慧就能取胜;看清那些小伎俩的本质,宏大的谋略就能占优。更何况,把狡黠用到正道上,狡黠也能变成正统;把小伎俩拓展升华,小伎俩也能变成大智慧。
一块糖稀,品行高尚的人用它来孝敬老人,盗跖那样的恶人用它来润滑门户(方便偷盗),所以狡黠能转向正统,正统也可能被用成狡黠。一瓶防止手冻裂的药膏,有人靠它在战争中获胜、受封爵位,有人却只靠它漂洗棉絮谋生,所以大智慧能沦为小用途,小伎俩也能升级成大本事。把这些‘杂智’都囊括进来,天下就没有遗漏的智慧了。
有人质疑:‘都说大智若愚,这难道不是说还有多余的智慧没展现吗?’我回应他:‘正因为没有遗漏的智慧,才能拥有真正富余的智慧。泰山如果拒绝一捧泥土,河海如果推辞一滴细流,也就成不了泰山和河海了。当初孟尝君靠鸡鸣狗盗之徒的小伎俩,才从秦国脱身,后来这些人还成了他薛地的座上宾,关键看怎么使用这些智慧罢了。我又怎么知道,古人所说的正统和宏大的智慧,不会因为使用者不懂变通,反而被人看不起呢?所以我把《杂智部》放在全书的最后。读者可以吸收这些智慧,把其中的‘杂’(狡黠、小伎俩)转化为正道;也可以忽略那些‘杂’的表象,提炼其中有用的智慧。’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以“杂智无弃+辨证转化”,兼容各类智慧、实用为先
《杂智部总序》的核心逻辑是“智慧不分正统与狡黠、宏大与微小,‘杂智’并非无用,反而能补正统智慧之缺;关键在于如何使用——狡黠可转向正道,小伎俩可升级为大智慧,排斥‘杂智’就会错失完整的智慧体系;唯有兼容并蓄,善用各类智慧,才能应对复杂局面,真正实现‘无余智’的通透境界”:
- 智慧无绝对分界:正统智慧与狡黠、宏大谋略与小伎俩不是对立的,而是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 杂智有实用价值:“杂智”能破解正统智慧解决不了的问题(如鸡鸣狗盗救孟尝君),排斥杂智会让智慧体系有短板;
- 使用决定价值:智慧的价值不在于形式(正或杂、大或小),而在于使用者的取向和方式——用之于正则为正,用之于邪则为邪;
- 兼容方能完备:如同泰山纳泥土、河海容细流,只有囊括各类智慧,不轻易否定“杂智”,才能形成完整的智慧体系,应对各类复杂场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