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归处是长安 > 第107章 长安十二时辰。

第107章 长安十二时辰。(1/2)

目录

“归处”的反击,并非选择在同样的媒体阵地上与“云隐”进行隔空骂战。在秦望舒那篇题为《在地性的锋芒:论手工艺作为抵抗与文化创新的当代实践》的雄文在几个深度文化平台引发小范围热议的同时,一场更为宏大、也更贴近“归处”本质的战役,在唐乐知的全力推动下悄然拉开帷幕。

项目代号——“长安十二时辰”。

这不是简单的产品展销,而是一次沉浸式的、以时间轴为脉络的“归处”生活美学体验。唐乐知计划将整个文创街区的一个核心院落,改造为一个浓缩的“微型长安”,在连续的十二个时辰(二十四小时)内,通过不同时段的情景设置、匠人现场展演、互动体验与特定主题的茶歇、香道、听琴等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归处”所倡导的“有根的生活”。

“我们要让参与者用身体去感受,而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唐乐知在项目启动会上,眼神灼灼,“每个时辰都有其对应的生活场景和核心匠人作品。比如,卯时(5-7点),晨光熹微,是木作匠人小军展示如何挑选木料、感受木纹呼吸的时刻;午时(11-13点),日头正盛,是周雯剪纸与光影游戏的专场;酉时(17-19点),暮色四合,则聚焦于老陈的茶器与苏青瓷的煮茶之道……我们要讲述的,是器物在具体时空、具体生活场景中的生命力。”

这个构想极具野心,也充满了挑战。它不仅要求匠人们拿出看家本领,更要求他们将创作过程、乃至生活状态,部分地袒露在公众面前。

压力首先体现在周雯身上。为了配合“午时”的光影主题,她需要创作一组全新的、更具当代视觉冲击力的大型剪纸装置,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窗花。一连几天,她工作室的灯都亮到深夜,地上堆满了废弃的草图。传统的吉祥纹样如何与现代空间对话而不显得突兀?光影的层次如何通过纸的镂空来实现超越平面的效果?她陷入了创作的瓶颈,眉头紧锁,连平日里最得心应手的剪刀,此刻握在手中也感觉滞涩。

小军则面临着另一种压力。他的木作向来以沉稳古拙见长,但唐乐知希望他在“卯时”环节,能展现木料从原始状态到初具雏形的过程,甚至允许参观者触摸不同处理阶段的木料,感受温度和质地的变化。“这……这岂不是把还没成型的、粗陋的东西给人看?”小军有些抗拒,在他所受的传统匠人教育里,示人的必是完成品,过程是私密的,甚至是“不雅”的。

就连一向沉稳的老陈,也对在“酉时”环节进行现场茶道演示有些顾虑。“茶道重静心,重仪式感,人来人往,喧嚣嘈杂,恐失了茶味真谛。”

面对匠人们的疑虑,苏青瓷再次展现了其独特的凝聚作用。她没有召开会议说教,而是分别走进了他们的工作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