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归处是长安 > 第102章 浸润

第102章 浸润(2/2)

目录

“文投”的视角与“云隐”的阴影

在与“文投基金”赵总的一次定期沟通中,贾长安隐约提到了内部管理的这些“烦恼”。赵总听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意味深长地说:“贾总,企业就像一个生命体,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初创期靠情怀凝聚,成长期靠制度规范,而到了你们现在这个要‘立言’、要构建生态的阶段,考验的是治理的智慧。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激发个体创造力,又能保障整体战略协同的治理结构,是你们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这番话点醒了贾长安。他意识到,“归处”已经不再是那个只需要他和苏青瓷扛着就能往前走的小团队了。它正在变成一个平台,一个生态,必须建立起与之匹配的、更现代化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

与此同时,“云隐”的竞争并未停歇。他们似乎也察觉到了“归处”内部可能存在的管理挑战,其宣传策略上增加了一些隐晦的攻心战,例如强调其“清晰的股权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带来的高效决策”,暗讽“归处”是“草台班子”、“情怀大于管理”。

浸润与夯实

面对内外的压力,贾长安知道,不能再回避这个问题。他与苏青瓷、秦望舒进行了数次闭门深谈。

“我们必须把‘治理’这件事提上日程了。”贾长安语气坚决,“我们要设计一套规则,既能保护我们最初的理想不被稀释,又能让新加入的伙伴有足够的空间和发展预期,还能确保在关键时刻,‘归处’这艘船不会因为内部分歧而迷失方向。”

苏青瓷对此深表赞同:“是时候将我们的‘心法’,部分地转化为‘法规’了。我们需要明确各方的权、责、利,建立更透明的沟通和决策流程。”

秦望舒也从学术角度提供了支持:“任何能长久存续的组织,无论是古代的书院还是现代的企业,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宪章’。”

一个由贾长安、苏青瓷、秦望舒牵头,并吸纳了“文投”顾问、部分核心员工和合伙人代表组成的“治理结构设计小组”悄然成立。他们的任务,是为“归处”量身定制一套面向未来的“基本法”。

文化的浸润,让“归处”枝叶繁茂;而治理的夯实,则决定着这棵大树能否历经风雨,屹立不倒。这是一个痛苦却必要的蜕变过程,也是“归处”从优秀走向卓越必须完成的成人礼。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