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归处是长安 > 第49章 诗社雅集

第49章 诗社雅集(2/2)

目录

诗社雅集当日,地点设在一处临水的敞轩。嘉宾们焚香静坐,案上备有笔墨纸砚。果然,林薇方面的人也来了,是一位身着中式服装、颇具儒商气派的中年男子,据说是某家文化投资公司的顾问,显然是来“踢馆”的。

雅集开始,几位老前辈先声夺人,诗词或沉稳大气,或精巧工整,引来阵阵喝彩。那位儒商顾问也即兴一首,用词典雅,却难免流露出几分卖弄和匠气。

轮到“长安印象”时,秦望舒先抚琴一曲《春江花月夜》,筝音淙淙,先将众人带入月夜江流的意境之中。

随后,贾长安并未急于赋诗,而是站起身来,先向众人揖了一礼,声音沉静:“诸位前辈,各位同仁。晚辈贾长安,与新西安人苏青瓷,近日重读唐诗,漫步曲江,偶有所得,不揣浅陋,愿以一段对话文字,呈现我们心中的‘今日曲江’,请各位品评。”

这种方式跳脱了直接作诗比拼的框架,显得新颖而真诚。在秦望舒悠扬的琴音背景下,贾长安和苏青瓷交替开口,将前一日在池边的感悟,用散文诗般的语言娓娓道来。他们引用唐诗,却更着重于抒发今人之情,讲述创业的艰辛如同“行到水穷处”,而团队的支持、古城的包容,则带来了“坐看云起时”的希望;他们描述“归处”民宿里寻常的灯火,将其比作穿越千年依然温暖的“渔灯”,照亮游子归途。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严格的格律,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深沉的爱、对文化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真诚,却打动了在场许多人。尤其是当他们最后以杜甫诗句作结,并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时,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在敞轩中弥漫开来。

那位儒商顾问准备的华丽诗篇,在这种“真情实感”面前,反而显得苍白无力了。

雅集结束后,几位文化界前辈特意留下,与贾长安、苏青瓷交流良久,对他们的理念表示赞赏。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展示,更是一次无声的反击——它向林薇,也向所有人证明,“长安印象”的根,扎得比想象中更深。

回程车上,赵安邦兴奋地一拍大腿:“嘿!长安,青瓷,你俩今天这‘双簧’唱得真好!比直接写首诗还厉害!我看那帮想看笑话的家伙,脸都绿了!”

贾长安与苏青瓷相视一笑。车窗外的西安城华灯初上,千年古都的脉搏,正与他们年轻的梦想同频共振。用唐诗筑起的防线,似乎比任何商业手段都更加坚固。

然而,他们都清楚,林薇不会就此罢休。下一波攻击,或许已迫在眉睫。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