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诗社雅集(1/2)
“唐诗之路”夜游的风波虽暂平,但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并未散去。贾长安深知,林薇的沉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她必然在酝酿更精准的打击。被动防御绝非良策,他必须带领团队,在对方最意想不到的领域,主动亮剑。
艺术节日程过半,一个绝佳的机会出现了。组委会为加深文化交流,临时增设了一场“曲江诗社雅集”,邀请各参展团体和文人雅士即兴赋诗、唱和。这并非官方强制活动,更像是一场风雅的聚会,但其中蕴含的曝光度和文化话语权却不言而喻。
“这是一个机会,”贾长安在团队内部简短沟通会上说,“林薇擅长资本运作和舆论抹黑,但诗词唱和,比拼的是真正的文化底蕴和临场应变。这是我们的主场。”
赵安邦挠头:“长安,做生意打架我在行,吟诗作对……这我可帮不上忙啊。”
秦望舒沉吟道:“雅集虽风雅,但也是擂台。即兴赋诗,难度极大,一旦发挥不佳,反而会坐实他们对我们‘文化底蕴不足’的污蔑。”
苏青瓷轻声开口,却语出关键:“我们不一定要追求技惊四座。但求真诚,展现我们与这座城市、与唐诗真正的连接。我们的优势不在于个个是诗仙,而在于我们是真的热爱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贾长安点头赞同:“青瓷说得对。我们要打的,是‘真情实感’这张牌。安邦,你负责外围安保和情报,确保现场不会有突发干扰。望舒,你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古乐伴奏和整体气场的把控交给你。青瓷,你和我一起准备,我们需要几个能打动人的‘诗眼’。”
策略既定,团队迅速行动。贾长安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带着苏青瓷再次漫步于曲江池畔。时值傍晚,落日熔金,给水面和亭台楼阁镀上一层暖色。他不再仅仅是以创业者的眼光审视这里,而是尝试用千百年前诗人的心境去感受。
“记得杜甫的《哀江头》吗?”贾长安望着粼粼波光,缓缓道,“‘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安史之乱后的曲江,盛景不再,诗人心中是何等悲凉。但你看现在,”他指向不远处嬉戏的孩童和漫步的老人,“新蒲依旧绿,百姓安然,这不正是古人无法企及的太平吗?”
苏青瓷若有所思:“所以,我们不必强仿盛唐的豪迈,也可以有感于时代的变迁,抒发对当下‘安稳’的珍视。”
“没错。”贾长安眼神明亮起来,“还有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闲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这些精神内核,与我们如今创业的起伏、守护‘归处’的心境,是相通的。”
他们一边走,一边交流,将个人的体验与唐诗的意境融合。这不是为了背诵,而是为了真正的理解和共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