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继承千亿遗产后,我靠预知躺赢全 > 第132章 星辰科技AI+新能源!未来布局

第132章 星辰科技AI+新能源!未来布局(2/2)

目录

她又指向“工厂车间”的节点,模型随即切换到苏州某汽车工厂的实时画面:“这家工厂的生产线是两班倒,AI根据生产计划自动调整光伏供电比例,把原本会浪费的‘午休电’存进了储能柜,再在夜班时释放,仅此一项,就让工厂的能源成本降低了18%。厂长昨天还特意打电话来,说要把我们的系统推荐给整个行业协会。”

研发总监陈工推了推鼻梁上的智能眼镜,镜片上闪过一串代码:“林总,最关键的突破在‘偏远地区适配’上。非洲的某部落光伏电站,之前因为当地电网不稳定,每天有近40%的发电量被浪费。现在我们的AI能实时监测部落的用电需求,多余的电会自动存入晚星国际定制的‘移动储能柜’,这些储能柜由星瀚的光伏板供电,能跟着部落的迁徙路线走,真正实现了‘电尽其用’。上周部落首领还给我们寄了感谢信,说‘你们的电,让我们的孩子能在夜里读书了’。”

林晚的指尖在虚拟屏上滑动,调出一组红色预警数据——那是她预知到的“2028年全球能源危机”模拟推演:传统化石能源储备告急,全球电网负荷突破极限,至少30个发展中国家将陷入长期缺电。“这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是我们必须提前应对的未来。”她的声音平静却极具穿透力,“我预判到,未来五年会是‘新能源+智能调控’的生死线,谁能在这五年里把AI与新能源的融合做到极致,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十年的能源规则。”

顾云裳深吸一口气,对着研发团队说:“大家还记得吗?去年林总力排众议,从斯坦福、清北挖来十多位顶尖算法专家,还提前半年采购了当时全球最先进的AI训练服务器。当时董事会有人质疑‘投入太大,回报不明’,但林总说‘这不是成本,是为未来买的船票’。现在看,正是这张‘船票’,让我们能在行业还在观望时,就把‘智能能源网络’的骨架搭了起来。”

研发团队里响起低低的惊叹声,一位年轻的算法工程师忍不住开口:“原来林总早就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远方……难怪我们的研发一直这么有方向感。”

林晚笑了笑,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面孔:“是你们把‘远方’拉到了眼前。你们熬的每一个通宵,改的每一行代码,测的每一次数据,都是在为未来铺路。”她抬手看了看腕间的表,指针恰好指向下午2点15分——这是她通过“预知”计算出的“启动最佳时间点”,“现在,我正式宣布:星辰科技‘AI+新能源’未来布局,启动!‘智能能源网络’研发项目进入冲刺阶段,三个月后,第一个完整版系统在沪市全域试点;半年内,覆盖全国主要城市与偏远地区;一年内,推向全球五大洲!”

“嗡——”实验室里瞬间响起雷鸣般的欢呼,有人激动地挥舞着拳头,有人互相击掌,智能头盔的显示屏上,映出一张张热泪盈眶的脸。顾云裳抱着图纸,鼻头微微发酸——她想起去年和林晚在非洲的考察,那些孩子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画面,和此刻模型里即将被点亮的紫色光点重叠在一起,原来“改变世界”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这样一步步从图纸变成现实。

林晚走到巨型电子屏前,指尖在“全球能源网络图谱”上轻轻一点,所有紫色光点同时亮起,与绿色的光伏电站连成一片,像一张覆盖全球的“能源神经网络”。“未来已来,”她的声音透过实验室的音响,在金属与数据的丛林里回荡,“它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想象,是我们此刻敲击的代码,是实验室里运转的服务器,是即将照亮千万间屋子的灯光。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抓住未来,更是成为未来的制定者——让星辰科技的‘AI+新能源’,为这个星球的能源变革,刻下属于我们的印记。”

下午3点,阳光透过光伏穹顶,在“智能能源网络”的全息模型上切割出一道金色的光带。研发人员们重新戴上智能头盔,指尖再次在虚拟屏上飞舞,服务器的低鸣声、数据流的蜂鸣音、偶尔响起的讨论声,在实验室里交织成一曲磅礴的“未来序曲”。顾云裳拿着林晚的趋势报告,正和陈工讨论“如何让AI更懂非洲部落的用电习惯”;林晚则站在全息台前,看着模型里流转的数据流,眼底闪烁着与“星芒”logo一样璀璨的光芒——她知道,这不仅是星辰科技的新征程,更是她用“预知”与“坚守”,为这个世界铺就的一条更智能、更可持续的能源之路,这条路的尽头,是万家灯火的温暖,也是行业变革的荣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