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继承千亿遗产后,我靠预知躺赢全 > 第125章 创业讲座!扶持新人

第125章 创业讲座!扶持新人(1/2)

目录

第125章:创业讲座!扶持新人

五月初五上午11点,江城大学标志性的“知行”演讲厅被端午特有的粽叶香与青春朝气填满。校园里的石榴树正值盛花期,艳红的花瓣顺着微风落在演讲厅的窗沿上,与室内暖黄色的嵌入式灯光交织,在木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演讲厅内的300个固定座椅早已坐满,连两侧过道都挤满了踮着脚、捧着笔记本的学生,前排几个同学的桌角还摆着提前打印好的“林晚创业时间线”,纸张边缘被反复折叠出清晰的折痕,笔记本则翻开在空白页,笔尖悬在纸面,随时准备捕捉每一个关键信息。

舞台背景板以浅蓝为底,“‘从0到1’——林晚与江城大学学子谈创业与成长”的标题用蓝白渐变字体呈现,左侧贴着星辰科技全球光伏电站的航拍图,深蓝色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连成一片科技感十足的“海洋”;右侧则是晚晴基金希望小学的实景照,孩子们在崭新的操场上奔跑,笑容比背景里的蓝天更耀眼,两张图片无声诉说着“商业”与“公益”并行的故事厚度。

当林晚踩着轻快的脚步走上舞台时,台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甚至有几个学生激动地挥舞起提前准备的小旗子,旗子上印着“向林总学习”的字样。她穿着一身浅杏色棉麻连衣裙,面料是江南特有的薄棉,裙摆处用淡青色绣线绣着细小的青竹图案,既显清雅又不失活力;腰间系着一条同色系的细腰带,勾勒出柔和的腰线,没有佩戴过多首饰,只在耳畔别了一枚小巧的珍珠耳钉,整体气质温和却自带坚定气场。

她左手拿着一本泛黄的硬壳笔记本——这是她十年前刚创业时用的第一本记事本,深棕色的封皮边缘已磨出毛边,右上角还贴着一张褪色的鹅黄色便签,上面用黑色水笔写着“今日任务:跑3家光伏组件厂,确认硅片参数”,字迹工整却带着几分仓促,显然是当年匆忙写下的。“各位同学,上午好。”林晚站在话筒前,声音透过音响传遍整个演讲厅,温和中带着恰到好处的穿透力,“今天是端午节,出发前我特意去了晚晴基金资助的希望小学,带了孩子们亲手包的粽子,有蜜枣馅和豆沙馅的,会后会分给大家,算是一份带着‘小温暖’的端午礼物。”

台下瞬间响起善意的笑声,原本因“面对行业大佬”而有些紧张的氛围,一下子松弛下来。几个坐在前排的学生忍不住探头,想看看她手里的粽子礼盒,眼里满是期待。林晚轻轻翻开手里的旧笔记本,指尖划过页面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有些地方还用水彩笔标注了重点,蓝色代表“待跟进”,红色代表“已解决”。“其实我和大家一样,大学时也坐在这样的教室里,听着行业前辈分享经验,心里满是对未来的迷茫——那时候我学的是新能源专业,看着身边同学要么准备考研,要么投递大厂简历,我却连‘明天该做什么’都没理清。”

她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清澈的眼眸里映着灯光,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毕业时放弃了几家大厂的面试机会,揣着实习攒下的2万块钱,在城中村租了个10平米的出租屋。那间屋子没有阳台,洗的衣服只能挂在窗边,每天早上要挤40分钟公交去郊区的光伏组件厂,晚上回来还要在折叠桌上写方案。最惨的一次,我约了客户在组件厂门口谈合作,结果客户临时爽约,那天还下着大雨,我没带伞,只能在厂门口的屋檐下站了两个小时,回到出租屋时,鞋子和裤脚全湿透了,冻得连泡面都泡不开。”

台下的学生们都屏住了呼吸,原本偶尔响起的翻笔记本声消失了,只有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的“沙沙”声。坐在第三排的一个男生,快速在笔记本上写下“2万启动资金”“出租屋创业”“雨中等客户”,还特意在这些字旁边画了个五角星;还有几个女生拿出手机,镜头对准林晚手里的旧笔记本,想把这承载着“创业初心”的物件记录下来。

“很多人见到我,都会问‘林总,你怎么总能精准预判行业风口?’”林晚轻轻合上笔记本,放在身侧的讲台上,语气坦诚又带着几分自嘲,“其实根本没有‘天生的预判力’,我第一次抓住所谓的‘风口’,全靠‘笨办法’——那时候我跑遍了南方12座中小型光伏电站,发现一个普遍问题:操作员还在用Excel表格手动记录发电量,遇到阴天或设备故障,数据统计就会混乱,导致电站损耗率高达18%。有次我在电站待了一整天,看着操作员因为数据算错,被站长批评,他红着眼眶说‘要是能有个自动算数据的东西就好了’。”

她抬手示意助理播放ppt,屏幕上瞬间出现两张对比图:左边是老旧电站的操作台,上面堆着厚厚的纸质记录表,有些页面被汗水浸得发皱,字迹潦草难辨;右边是“启星1.0”的智能调度界面,深蓝色的数据流在屏幕上实时跳动,发电量、损耗率、设备状态等信息一目了然,下方还标注着“损耗率降至5%以下”的红色字样。“你们看,所谓的‘风口’,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而是你在某个领域扎得足够深,才能发现的‘细节缺口’。”

林晚的声音变得郑重,眼神里满是认真:“现在经常有同学问我‘下一个风口在哪’,我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会建议他们‘去看那些被忽略的小问题’——比如乡村医疗站的医生,因为缺乏专业设备,很难及时诊断慢性病;中小工厂的老板,因为没有智能监测系统,每个月要多付几万块电费;甚至学校门口的文具店,因为不懂线上运营,客源越来越少。这些看似琐碎的需求,背后可能藏着巨大的市场,就像当年的‘光伏调度痛点’一样。”

“林总!我有问题!”一个穿着白色t恤、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突然从过道里站起来,手里紧紧攥着笔记本,指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我是大三学生,准备毕业就创业,现在有个做‘校园闲置物品循环’的想法,但不知道怎么判断这个赛道对不对,怕自己走了弯路,您能给我点具体建议吗?”

林晚笑着点头,示意他坐下,语气温和却很有分量:“我刚创业时也怕走弯路,后来发现,‘走弯路’其实是创业路上的常态,但我们要学会‘少走无效的弯路’。比如你想做‘校园闲置循环’,别着急找投资、注册公司,先花一个月做‘沉浸式调研’——不是在网上查行业报告,而是真正走进校园:早上去食堂门口蹲点,跟带闲置书籍的同学聊天,问他们‘为什么想卖掉这本书’‘希望以什么方式交易’;中午去宿舍楼下的快递点,跟代收快递的阿姨聊,看看每天有多少闲置物品被丢掉;下午去社团活动现场,问问社长‘社团有没有闲置的道具或器材’。只有摸透了这些‘真实需求’,你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到底有没有价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