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晚星国际文化收购!文化输出(2/2)
“宋总,收购进展比预期还顺利,辛苦你和团队了。”林晚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温和中带着熟悉的坚定力量,“晚星国际从成立那天起,我的目标就不只是‘做文化生意’,而是‘让世界看见真正的中国文化’——不是贴在海报上的功夫符号,不是动画片里的熊猫,而是鲜活的故事:是敦煌壁画里藏着的色彩密码,是苏绣艺人指尖的‘双面异形’技艺,是《论语》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活哲学,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匠心’与‘善意’。”
她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小星辰的脸颊,小家伙被逗得笑起来,伸出手想去抓屏幕里的宋明,小拳头在空气里挥来挥去,引得会议室里众人会心轻笑,原本严肃的氛围瞬间柔和下来。“去年去欧洲考察晚晴基金的学校项目时,我在法国巴黎的一所小学问孩子们‘提到中国会想到什么’,大多数孩子说的都是‘功夫’‘熊猫’。”林晚的语气变得认真,眼神里带着一丝期许,“后来我给他们看了一段苏绣艺人绣‘孔雀开屏’的视频,孩子们都看呆了,问‘这是魔法吗’——那时候我就想,我们缺的不是好的文化,而是能让世界看懂的‘翻译’。这次收购环球光影,就是要搭建这个‘翻译平台’:用国际观众能听懂的叙事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屏幕里的项目画册上:“比如《非遗守护者》这个项目,我们可以跟着苏绣大师的孙女拍——她一开始抗拒学苏绣,觉得‘老气’,直到偶然发现奶奶绣的‘双面猫’,猫的眼睛在正面看是绿色,反面看是蓝色,她才明白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的美。我们把这个成长故事拍出来,海外观众会跟着她的视角,自然爱上苏绣,爱上中国的非遗文化。”
宋明点头补充,语气里满是认同:“林总,我们还计划在环球光影内部设立‘中国文化创作基金’,每年投入2亿美金支持中外联合创作。同时,已经和中央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选拔20名优秀学生到环球光影实习,参与剧本打磨、美术设计——就是要培养一批既懂中国文化根脉,又懂国际传播规律的‘文化摆渡人’。”
“这个思路特别好。”林晚赞许地笑了,“文化输出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交流’。我们可以邀请环球光影的创作团队来中国采风:去景德镇看陶瓷艺人拉坯,去丽江听纳西古乐,去安徽宏村看徽派建筑的‘马头墙’,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温度,而不是只靠资料想象;也可以把中国的Ip授权给他们改编,比如将《山海经》里的‘九尾狐’‘白泽’,用好莱坞的特效技术打造成适合全球观众的动画电影——重要的是让文化‘活’起来,让世界看到一个多元、立体、有温度的中国,而不是扁平的符号。”
连线结束后,宋明将收购协议副本分发给在场的每一位负责人,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法务总监老张拿着协议,激动地说:“这是晚星国际第一次涉足海外影视领域,一出手就拿下这么优质的资源,以后我们的文化布局,终于有了‘海外根据地’,再也不用受制于别人的发行渠道了!”
当天傍晚,“晚星国际12亿收购环球光影影业”的消息以雷霆之势登上全球娱乐头条。《好莱坞报道者》官网用超大标题报道:“中国晚星国际收购环球光影,开启东方叙事新可能——其‘中国故事国际化’计划或将重塑全球影视文化格局”,文中还引用了马克·戴维斯的采访:“与晚星的合作让我兴奋,中国有太多精彩的故事值得被世界看见”;《欧洲电影评论》则在评论版写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资本收购,而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里程碑,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路径”。
林晚坐在客厅的地毯上,手里刷着手机上的新闻,陆哲从身后轻轻抱住她,怀里的小星辰已经睡着了,小脑袋靠在陆哲的肩膀上,呼吸均匀。“真没想到,你不仅能把科技和公益做得这么好,在文化领域也有这么大的格局。”陆哲的声音带着笑意,下巴轻轻抵在她的发顶。
林晚靠在他怀里,目光望向窗外的晚霞,天空被染成温柔的橘粉色。“科技是‘硬实力’,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文化是‘软实力’,能连接不同国家的人心。”她轻声说,指尖轻轻划过手机屏幕上的《丝绸之路上的工匠》概念图,“我们既要让中国的AI技术、新能源方案走向世界,解决全球的能源问题;也要让中国的文化故事、生活美学被世界理解,消除偏见与隔阂——这样的‘走出去’,才是真正的强大,才是我们这代企业家该有的格局。”
晚星国际的文化收购,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新起点。未来,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工匠》《水墨江湖》等项目在全球院线落地,世界将透过银幕,看见敦煌壁画的璀璨、苏绣技艺的精妙、中国人的精神内核;而晚星国际,也将在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赛道上,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企业的宏大之路——用资本搭建桥梁,用文化连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