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9403章 玉京书会试锋芒 大都剧坛展旌旗

第9403章 玉京书会试锋芒 大都剧坛展旌旗(1/2)

目录

世祖至元八年(1271)的深秋,大都城在萧瑟北风中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事。就在贡院街西侧的原礼部旧衙门前,一座新制的黑漆匾额上,玉京书会四个鎏金大字在暮色中熠熠生辉。这里是关汉卿与挚友杨显之、梁进之等十二位文人共同创建的杂剧创作基地,更是元初废除科举后,无数怀才不遇的士子们寻得的精神归宿。

书会成立当夜,首演《闺怨佳人拜月亭》的盛况至今仍为大都百姓津津乐道。临时搭建的戏台上,朱帘秀饰演的王瑞兰甫一登场,那双含愁带怨的明眸便摄住了全场观众。当她唱到这青湛湛碧悠悠天也知人意时,水袖轻扬,指向夜空的指尖微微发颤,仿佛真要与苍天论个分明。台下顿时泣声如潮,连巡夜的更夫都忘了敲梆,扶着院墙拭泪。蒙古宗王按竺迩原本端着金杯冷眼旁观,此刻竟霍然起身,将酒杯掷向戏台,朗声喝道:不想南曲中竟有这等朔风烈骨!飞溅的酒液在灯笼映照下,恍若洒落漫天星斗。

书会风云:科举废后的文心涅盘。

玉京书会的诞生,恰逢元世祖忽必烈彻底废除科举的历史节点。曾经苦读经史的文人们,忽然发现仕途断绝,却意外在勾栏瓦舍中找到了新的天地。书会二进院的东厢房里,终日弥漫着墨香与茶烟,关汉卿常与杨显之对坐切磋。某日讨论《拜月亭》的曲牌时,杨显之抚掌大笑:汉卿兄将“混江龙”改为“搅筝琶”,这一改,恰似把文人雅集改成了市井喧哗,妙极!

梁进之则擅长结构布局,他总能在关汉卿天马行空的构思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三人在青灯下校订剧本的身影,常常映在窗纸上直至深夜。有时争论激烈时,关汉卿会突然拍案而起,抓起案头医书举例:这编剧如开方,君臣佐使缺一不可!说着便用朱笔在稿纸边画出经络图,将戏剧冲突比作穴位刺激,引得众人拊掌称绝。

书会同仁各展所长:有人专攻科范动作,有人精研宫调音律。来自南方的徐姓文人甚至将宋金说唱艺术的精华融入杂剧,创造出新颖的手法。在这方天地里,往日的举子、落第秀才、医官后裔,都找到了安放才情的所在。

梨园春秋:英雄血与风尘智。

随着玉京书会声名鹊起,关汉卿的创作进入喷薄期。《单刀会》在慈仁寺前的露天戏台演出时,饰演乔公的老生唱到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时,全场静默如太古。突然有个白发老翁以杖击地,放声痛哭:此声如闻故国钟磬!围观的人群中,不少原金朝遗民纷纷拭泪。暗中观剧的按竺迩此次却沉默不语,只命随从将银钱默默投入戏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