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4章 乌泥泾改制扞弹纺 木棉坊首创错配色(2/2)
每日拂晓,木棉坊内便响起整齐的织机声。上百架经过改良的纺车同时运转,三锭齐转的嗡嗡声与檀木弓的鸣响交织成独特的乐章。坊中最年长的织妇钱氏,如今已能日织三丈细布,她常对年轻织女们说:从前十指剥茧抽丝,终日不得温饱;如今得黄师传授神技,一日所得可抵往昔旬月。
黄道婆特别在工坊东厢设授艺堂,将黎族的二十八式提花法分解传授。她根据学徒的资质,分设初识经纬通晓提综精于纹样三等,每三月考核一次。最用心的学徒周氏,不到一年便掌握了全部技法,还能创制新样,她织造的莲塘乳鸭图被松江知府选为贡品。
至元三十三年春,木棉坊已是声名远播。来自苏州、杭州的商贾专程前来订购乌泥泾布,这些布匹因纹样新颖、质地优良而价比丝绸。曾经贫困的乌泥泾,如今已是机杼之声,昼夜不绝,乡中女子皆以习艺为荣。
这日黄昏,黄道婆独自站在祠堂后的高坡上,望着鳞次栉比的织户人家,听着此起彼伏的机杼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夕阳的余晖洒在她斑白的鬓发上,三十多年的漂泊、半辈子的求索,在这一刻都有了答案。她知道,这场发端于破庙的技术革新,正在改变着千万织女的命运,而更深远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暮色渐深,木棉坊的灯火次第亮起,远远望去,恍如夜空中璀璨的星河。在这片星火之间,黄道婆仿佛看见了江南纺织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尊重历史资料和史书记载,扩写一下着名人物黄道婆的故事章节,不少于2500字:第五回 千梭织就云裳变 四乡传习衣被暖
大德四年,松江知府巡行至乌泥泾,见村坊间“闻巷机杼声,比户悬锦帛”。黄婆婆指导乡民制“经架”“拨车”,教“线缕铺印法”,使染色不褪。所创“乌泥泾被”以紫白纬线织折枝团凤,商贾贩至大都,一床值银数两。
时有嘉兴富户窃其技艺,她反赠《织机详要》,笑言:“但求天下寒者暖。”晚年制“织造水转大轮图”,以水力带纺车二十四锭。临终前将黎族织金箔技法传于哑女秀姑,指满天星斗曰:“此乃苍穹之织机。”